今年春節過后,上海房地產市場一掃頹勢,新房成交量率先節節攀升,3月份上海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積達到151萬平方米,創出一年多(16個月)以來的新高,較2月份(成交量79萬平方米)幾乎翻番(增幅91%)。依靠熱銷樓盤的開發商普遍采取的降價促銷措施,中外環間幾個新開樓盤甚至紛紛傳出排隊搶購的消息。
但另一方面,商報記者從佑威-樓市通系統查得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在所有網上房地產上登記的“在售樓盤”中,成交記錄為零的新房樓盤數量高達700多個,當然其中不乏大量房源稀少的尾盤,但可售房源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樓盤仍有近百個顯示“零成交”。
絕對值
零成交樓盤數700多
據佑威-樓市通提供給商報記者的數據顯示,在剔除動遷配套房后,今年1-3月全市共有706個新房批次(同一樓盤可能顯示多期)“零成交”,其中,只有14%左右(99個批次)其可售房源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絕大部分“零成交”樓盤的可售面積不足3000平方米(607個樓盤),而可售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的樓盤數亦達493個左右(占比七成)。
大部分可售面積稀少的“尾盤”的銷售停滯,一方面是由于可供購房者選擇的房源太少;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開發商故意采取“保留”措施,實際上不出售最后數套房源,在商報記者看來,這或許都與土地增值稅的清算相關。
2007年1月,國稅總局下發文件要求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進行清算,并于當年2月1日起執行。通知規定,全部竣工的樓盤,若已經完成銷售,則應當進行土地增值稅清算;而對于未完成銷售的竣工樓盤,若已銷售的建筑面積占整個項目可售面積的比例在85%以上,或該比例雖未超過85%,但剩余建筑面積已出租或自用也要進行清算;對于銷售不利的樓盤,若其獲預售許可證滿三年仍未銷售完畢的,稅務機關可要求進行土地增值稅清算。
當初,重申土地增值稅的“清算令”的目的是防止越來越多的開發商以尾盤尚存為借口拖延增值稅清算的嚴峻態勢,但去年底各地方政府出臺的五花八門的“救市令”中,均含有允許開發商“緩交各種稅收”的條款,以至于目前會出現大量開發商拖住“尾盤”的現象。
實際值
近百可售樓盤滯銷
除大量的尾盤處于人為的“凍結”狀態外,商報記者注意到,有14%左右的零成交樓盤(99個)的可售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而其中可售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樓盤數僅29個。
在這些樓盤中,有一批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甚的豪宅——包括松江佘山的別墅樓盤上海晶園(二期)F區、上海紫園、青浦徐涇的湖畔佳苑三期、趙巷的青池流水云墅三期A塊(3)和奉賢海灣的棕櫚灘5期、浦東張江的城市經典花園三期、陸家嘴的湯臣一品等等。同時,一些市中心豪華公寓,如倫敦廣場、匯峰鼎園等項目亦沒有成交記錄。
商報記者認為,上述樓盤滯銷的原因,除少量樓盤轉售為租外(在網上房地產仍顯示可售),主要是因為其開發商不像一些有銷售進展的樓盤那樣降低售價。
事實上,在500多個銷售“活躍”樓盤的龐大數量下,零成交樓盤的占比顯得很小,但其滯銷的主要原因,與上述滯銷豪宅樓盤一樣,與同地段成交活躍樓盤相比,其促銷、定價(變化)遲緩落后,性價比、競爭力明顯低下。當然,有些樓盤被納入統計屬于“硬傷”——一季度末開盤,尚來不及顯示銷售數據,就已經進入零成交的統計,比如松江的玉樂公寓四期和明中龍祥家園都是3月底開盤的新盤,雖然在1-3月沒有房源成交信息,但在4月份已經售出了不少房源。
市中心有樓盤長期無成交
值得一提的是,商報記者發現,上海內環內和內中環區域,有幾個樓盤長期零成交。
如楊浦東外灘板塊的寶地東花園還有156套房源可售,可售住宅面積1.95萬平方米,網上參考價顯示為23000元/平方米,進入2009年以來,尚未出現房源成交記錄。
普陀武寧的逸流公寓二期從去年5月至今,已經保持了近1年的零成交紀錄。
中海萬錦城新客站北廣場的全新樓盤,于去年12月13日以22000元/平方米單價推出首批115套,但截至目前,中海萬錦城尚無房源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