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裝 家居 》雜志社
“中國 家居 行業慈善報告編制組”編制
二〇〇八年五月
2008中國 家居 行業慈善報告
——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目錄
序言:中國 家居 慈善新紀元
第一章:慈善總體評價
1. 慈善企業榜單:捐贈總額1.17億,捐贈過千萬的企業2家
2. 慈善企業家榜單:企業領袖決定企業的慈善烙印
3. 慈善公益項目榜單:慈善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過程
第二章:企業榜單分析
1. 行業分析:賣場獨領風騷,其余緊隨其后
2. 性質分析:民營企業遙遙領先,外資國企屈指可數
3. 地域分析:愈發達,愈捐贈,粵、京、蘇奪取三甲
4. 流向分析:救災成慈善事業主戰場
5. 受捐機構:主要流向政府機構
第三章:09年慈善展望
1. 捐贈總量:09年捐贈總量明顯回落
2. 慈善政策:政府支持力度日益凸顯
3. 慈善動向:設立基金會將成為新趨勢
4. 未來展望:期待 家居 慈善的春天
序言:中國 家居 慈善新紀元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在中國 家居 行業的慈善史上,2008年同樣是里程碑的一年。
2008年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年初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引發了兩次史無前例的捐贈高潮。在大災大難面前,中國的 家居 企業雖然面臨經濟危機的嚴峻考驗,但仍在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及助學、安老、扶幼、助醫、濟困等公益慈善領域,涌現出一批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
以1998年住房體制改革為發軔,中國 家居 產業經過10年發展,已經成長出一批規模上十億的大型企業和資產上億的財富階層,他們并且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說此前慈善行為只是 家居 企業個別選擇的話,那么以“5.12”大規模捐贈為契機,中國 家居 企業的慈善行為首次集體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并為行業贏得社會的尊重和掌聲。過億規模的捐贈,也開辟了中國 家居 慈善的新紀元。
作為 家居 行業內的專業媒體,《 家裝 家居 》雜志不僅僅關注中國人民的居家生活夢想,同時也關注中國 家居 企業的光榮責任。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越來越近的日子里,我們深刻的感受到編制一份《2008中國 家居 慈善報告》的重要性。雖然之前不少媒體曾列出過捐贈企業的名單,但我們希望能有一份完整的報告,系統完整的對 家居 行業2008年的慈善行為進行梳理總結。
為此,《 家裝 家居 》雜志社成立了《2008中國 家居 慈善報告》編制組,對2008年 家居 企業的慈善行為進行統計整理,以發掘中國 家居 企業的慈善榜樣,弘揚慈善精神,宣揚善的力量。經過1個多月的辛苦工作,中國 家居 行業第一份愛心與財富對接的白皮書——《2008中國 家居 慈善報告》終于出爐。
不能免俗的是,本次報告依然列出了一個慈善榜單,但是我們拒絕了“排行榜”的說法,我們希望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放到報告本身,而不是拘泥于榜單排名。在數據采集上,我們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捐贈額計算,不包括實物捐贈和任何承諾捐贈。同時,由于 家居 行業內民營企業眾多,因此若民營企業家若控股公司50%以上,我們即視企業捐贈與個人捐贈為同一行為。另外,對于多元化的企業集團,我們主要考量 家居 產業是否是其主要產業之一,因此香江集團(金海馬)、東方集團(東方家園)、大亞科技(圣象地板)等企業集團我們納入了此次報告的范疇。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08年地震災害的特殊性,導致捐贈企業眾多,捐贈次數頻繁,捐贈流向復雜,因此尋找中國 家居 企業的慈善行為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們聯系了榜單上的大多數企業以及其他許多最終沒能上榜的上百家企業,也交叉核對了媒體公開報道、上市公司公告和慈善基金會檔案等資料數據。我們盡可能保證數據的準確,但仍有可能出現數據的遺漏,但我們對所有 家居 企業的一切慈善行為均表示同樣尊重。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來之際,《 家裝 家居 》雜志社謹以中國 家居 行業內第一份慈善白皮書,向2008年所有為中國慈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 家居 企業致敬!
第一章 慈善總體評價
2008年,就中國 家居 慈善事業的發展而言,這絕對是個最好的時代。
2008年年初的“冰雪災害”、“5.12”汶川大地震,8月的奧運會,都不斷的激發著我國 家居 企業的捐贈熱情。如果說此前慈善只是 家居 行業內個別企業行為的話,那么在2008年,則是中國 家居 企業和企業家慈善行為的首次集體呈現,也使得香江集團、大亞科技等對于 家居 行業來說相對陌生的大型集團企業,西安大明宮、江蘇月星等區域性 家居 企業,第一次通過慈善近距離的走進公眾的視野,同時也為行業贏得社會的尊重和掌聲。
1. 慈善企業榜單:捐贈總額1.17億,捐贈過千萬的企業2家
慈善企業榜單以100萬元為最低捐贈標準,共計有42家慈善企業上榜。其中,捐贈過1000萬的企業2家,過500萬的企業7家,捐贈總額達到1.17億。居首的是香江集團,捐贈金額超過1780萬元,東方家園以1036萬元緊隨其后。
對于香江集團,或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作為中國最大的 家居 流通企業之一的深圳市金海馬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香江集團早在2005年就出資5000萬人民幣設立了批號“001”號的我國首個非公募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在汶川大地震當天,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就第一時間將100萬元救濟款捐給成都慈善會。隨后,香江集團再追加捐款570萬元,并組織員工、業主、商戶進行獻愛心捐款110萬元。與此同時,香江集團捐款1000萬元給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設立抗震救災專項基金,用于對地震災區的援助及災區的重建工作。據公開數據顯示,香江集團已為四川災區累計捐款超過1700萬元。
2008年, 家居 行業有一位企業家被授予政府最高慈善獎項——“中華慈善獎”的殊榮,他是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宏偉。地震發生后,張宏偉即以個人名義向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捐款1000萬元,東方家園全體員工捐款36萬元,共計1036萬元用于支持四川地震災區災后校園重建及相應的幫學助教、職業培訓等長期持續發展項目。而投資650萬援建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龍溪鄉阿爾小學,將是該基金運作的第一個項目。
同樣值得尊敬的還有歐普照明。地震發生后,歐普照明即通過紅十字總會向災區捐獻1000萬元,加上歐普經銷商捐款的近300萬元,和為捐贈廣東獅子會(國際獅子會是一個全球性的慈善服務組織,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享有資深地位)、中華健康快車等多個慈善機構用于援助白內障患者的近200萬元,歐普照明在2008年累計捐贈達到1447萬元。這對于一個年銷售額不到20億元的企業來說,可謂數目驚人。2008年12月5日,在由國家民政部舉辦的中華慈善大會上,歐普照明也被授予政府最高慈善獎項&mdash[FS:Page];—“中華慈善獎”的殊榮。
在入圍榜單的前十名企業中,江蘇太陽雨太陽能(903萬元)、大亞科技(680萬元)、紅星美凱龍(600萬元)、大連實德(500萬元)、居然之家(400萬元)、集美 家居 (320萬元)、全友家具(310)分列4-10位。
由于此次榜單統計標準以現金捐贈為主,不包括實物捐贈和任何承諾捐贈,因此不少企業的捐贈數據受到了影響。如在地震中博洋家紡捐贈了價值900萬元的保暖物資,雷士照明捐贈了價值590萬的物資,歐普照明捐贈了價值511萬的物資,以上企業合計捐贈金額均超過1000萬。中國家用紡織品協會也曾在年初的冰雪災害中組織過企業進行大量的物資捐贈。另外,也有很多企業在自己的所在地捐款修路筑橋、建立醫院學校,惠及當地,因無法準確估算金額,也不再一一列舉。
2. 慈善企業家榜單:企業領袖決定企業的慈善烙印
在 家居 行業內,一個慈善的企業,背后必定有一個慈善的企業家。
家居 行業90%以上的企業是民營企業,在某種程度上, 家居 企業的捐贈其實就是企業家自掏腰包的捐贈,因此企業的慈善行為也帶有企業家個人的慈善烙印。
為此,我們嘗試選擇了 家居 行業的“十大慈善企業家”,他們多年持續致力于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足以為行業的楷模,我們也希望他們用自身的公益精神與行為去影響更多的人,是 家居 行業的慈善氛圍更加濃厚。
香江集團董事長翟美卿(女)、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宏偉、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月星集團董事長丁佐宏,均投入1000萬以上巨資成立慈善基金會或捐贈給基金會,以制度性的形式長期推動救災、扶貧、助學、安老等慈善行為。其中翟美卿獲2005年“中華慈善獎”、2007年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人物”稱號;張宏偉獲2008年“中華慈善獎”,車建新和丁佐宏則于2007年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人物”稱號。
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集美 家居 總裁趙建國、惠達集團董事長王惠文,均因為個人在慈善行業的杰出表現,獲得過中華慈善總會授予的“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人物”稱號。
歐普照明總裁馬秀慧(女)、方太廚具董事長茅理翔、羅萊家紡董事長薛偉成,他們和他們所在的企業均在各自行業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并均以大額捐贈登陸過福布斯、胡潤或中國慈善排行榜。
除以上企業家外,仍然有不少企業家熱心慈善公益事業。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企業領袖個人烙印較為嚴重, 家居 企業也存在捐贈方針不清晰,隨意性強、連續性差、捐贈領域過于傳統、捐贈形式單一等不足。和外資企業相比,缺乏一整套規范化、制度化的持續性運作機制,本土 家居 企業的慈善行為還需要更多科學的引導。
3. 慈善公益項目榜單:慈善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過程
在我們看來,一次性的大額捐贈固然欣慰,但是慈善更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為此,我們首次在 家居 行業內推出了“十大慈善公益項目”,范圍涉及賑災、環保、扶貧、救孤等多個方面。而成立基金會,則成為很多企業的首選,以2005年香江集團出資5000萬人民幣設立我國首個非公募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開始,個別有遠見卓識的 家居 企業也開始了通過設立基金會,來規范運作慈善行為。
2005年底,紅星美凱龍為常州市慈善基金捐款1000萬元建立助孤基金;在2007年,紅星美凱龍出資1000萬元,與中華全國婦聯共同設立了“紅星美凱龍關愛基金”;而西安大明宮出資1000萬元,與西安市慈善協會共同成立了“西安市大明宮慈善基金”。
2008年5月,在汶川大地震后,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宏偉即以個人的名義向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捐款1000萬元,發起成立東方教育基金。2008年7月,喜盈門(福州)建材家具廣場發起創建規模達2000萬元的“福建喜盈門慈善基金會”。據了解,2009年還會有 家居 企業投入巨資設立基金或基金會。
在賑災方面,歐普照明投入170萬,用于通過與德陽市教育局和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合作,致力于對德陽災區教育工作者進行系統的心理援助、心理咨詢、心理教育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和培訓;盼盼集團出資100萬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共同成立“熊貓晶晶愛心基金”,以愛心推動大熊貓災后恢復;雷士照明啟動西部地震災區教師獎勵計劃,累計向重慶教師獎勵基金會捐贈60萬元,以推動西部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
在環保方面,TOTO計劃5年投入500萬,設立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TOTO水環境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和開展有關保護水環境和節水方面的公益活動;大自然繼續推動“大自然地板中國綠色版圖”工程,該工程是一個為期10年的大規模綠化環保活動,從黃河、長江、黃土高原到萬里長城,計劃植樹總數近100萬株。
在救孤方面,羅萊家紡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羅萊溫暖基金”,常年救助貧困孤兒。在教育方面,凱捷散熱器對北川縣桂溪平安希望小學進行了捐贈圖書。其從2006年啟動的“溫暖西部”計劃,已經給內蒙、甘肅、貴州等西部貧困地區捐建7個精英圖書館和30個圖書角,總價值超過40萬元。
我們可喜的看到, 家居 企業的關注點已經從賑災拓展到環保、扶貧、救孤、安老、助醫等多個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逐漸淡化個人色彩,不再簡單的采取隨意、短暫的救助方式,而通過成立基金會、推動慈善項目等規范行為,把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領域納入企業捐贈的核心計劃,使企業的慈善行為得以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企業榜單分析
對比慈善企業榜單、慈善企業家榜單和慈善公益項目榜單,企業榜單相對重要,我們重點對《企業慈善榜》進行分析。
1. 行業分析:賣場獨領風騷,其余緊隨其后
從榜單上看,各個行業都貢獻不俗。看來在災難面前,各行各業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都勇于擔當起民族重任。在上榜的42家 家居 企業中, 家居 賣場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捐款金額,都最為突出。

家居 賣場實力雄厚
家居 賣場在 家居 行業內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在此次捐贈一覽無余。
據榜單顯示, 家居 賣場捐贈百萬元以上的為12家,占比29%;捐款金額達4831萬元,占比42%。其中,香江集團(1780萬)主要捐贈給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和成都慈善會,東方集團(1036萬)投向了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紅星美凱龍(680萬)投向了成都紅十字會、宋慶齡基金會;居然之家(400萬)、特力集團(100萬)、百安居(100萬)均投向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集美 家居 (320萬)則投向了北京紅十字會和豐臺區慈善協會;藍景麗家(100萬)則通過北京市海淀區民政局進行了捐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西安兩家 家居 賣場進入人們的視野,捐款均超過100萬。其中大明宮捐款110萬,實物40萬。大明宮早在2007年就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西安市第一個慈善基金——“西安市大明宮慈善基金”,將每年基金的增值部分250萬元捐贈給西安市慈善會。而西安明珠 家居 集團,則將100萬善款捐贈給了陜西省殘疾人聯合會,是報告中為數不多的將善款用于救災之外的企業。
照明、太陽能異軍突起
照明行業是一個慈善氛圍比較濃厚的行業,曾進行過“2008照明行業十大慈善家”的評選,歐普總裁馬秀慧、雷士董事長吳長江榜上有名。只是不曾想到兩家企業聯手貢獻了1096萬元,外加上1141萬物資捐贈,累計達2237萬元,數量之大,讓人側目。
而太陽能行業則是 家居 行業內另一匹黑馬。太陽雨太陽能和皇明太陽能兩家企業也聯手貢獻了985萬元,外加378萬元物資。由于整個太陽能行業目前在國內還處于逐步完善的階段,富而思善,相信中國太陽能行業在公益方面的投入比重將不斷加大。
陶瓷衛浴熱心公益
陶瓷衛浴行業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但又極具成長潛力的行業。伴隨中國 家居 市場的不斷成熟和發展,陶瓷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全社會推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浪潮下,注重自身形象已成為陶瓷企業培養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據榜單顯示,在上榜的42家企業中,陶瓷企業7家,國內企業占了6家,分別是新明珠(221萬)、諾貝爾(150)、蒙拉麗莎(100萬)、東鵬(100萬)、惠達(100萬)、易潔(100萬)。陶瓷衛浴行業內唯一一個外資企業來自TOTO,其捐贈了向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每年捐贈100萬元,5年總計500萬元資金,在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設立“TOTO水環境基金”,用于資助和開展有關保護水環境和節水方面的公益活動。
陶瓷行業也屬于慈善氛圍比較濃厚的行業,2008年同樣進行過“2008陶瓷行業十大慈善家”的評選,新明珠的葉德林、惠達的王惠文、諾貝爾的駱水根都曾榜上有名。
其他行業緊隨其后
家具企業共有4家上榜,其中全友家私(320萬)和八一家具(135萬)均來自四川災區,在生產自救的基礎上,還能不忘資助他人。此次家紡企業只有一家入圍,但是這與家紡企業偏向于實物捐贈有很大的關系。據了解,博洋家紡除了130萬現金,還捐贈了價值1000萬物資;羅萊、南方寢飾、喜臨門等捐贈實物價值也均超過100萬。
2. 性質分析:民營企業遙遙領先,外資國企屈指可數
民營企業在 家居 行業內居于主導地位,從榜單上也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捐款金額,都占據了絕大部分,說明 家居 行業是一個競爭充分的行業,也說明是一個發展較為初級的行業。

民營企業占捐款總額的90%
過去一年,受到國內慈善熱潮的影響,以及民營企業自身慈善意識的崛起, 家居 民營企業的慈善形象逐漸由“幕后”走向“臺前”。作為社會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公民,在緊急關頭,香江集團、東方集團、歐普照明等民營企業速度之快,數額之巨在慈善事業中寫下了光輝的、令人尊敬的一筆。
外資企業偏少,金額偏低
報告同時顯示,外資企業數量(包含臺資)只有6家,捐贈總額約為806萬元,遠遠低于民營企業。無論是捐贈數量還是捐贈規模,基本符合外企“鐵公雞”的印象。當然,這也和 家居 行業內外企總體偏少,且水土不服不無關系。
不過報告發現,外資確實更傾向于通過實物或其他形式捐贈,進行一整套的長期投入。如在2008年12月,宜家社會事務機構通過兒基會向四川省的受災地區進行了實物捐贈,以滿足當地寄宿學校和被轉移安置學生的緊急需求。其中包括7000個書包、10242個睡袋、兩萬條浴巾、4.5萬條床單和3萬套餐具。
國有企業僅居然之家一家
在2008年,動輒過億的捐贈背后都是國有壟斷企業的身影。不過在 家居 這個開放的行業,國有企業似乎并不占優勢,入圍的42家企業中,據了解只有居然之家一家是國有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 家居 行業是一個充滿開放性和競爭性的行業。
3. 地域分析:愈發達,愈捐贈,粵、京、蘇奪取三甲
一座城市的慈善水平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要有經濟基礎,二要有慈善的文化觀念。從這個角度看,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城市推行慈善觀念更容易:不僅有經濟水平的優勢,更有文化觀念、教育程度和信息傳播的優勢。因而,在慈善捐贈領域,廣東、北京、上海等經濟較發達省份的捐贈走在了其他內陸和西部省份的前面。

廣東奪得“冠軍”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一直秉承鄧小平的“先富帶動后富”理論,成為整個中國經濟前行的引擎。報告顯示,上榜42家企業中,有8家企業總部所在地位于廣東,捐贈金額達3597萬元,平均捐贈金額達到450萬元,涉及的行業囊括了陶瓷、地板、照明和賣場。無論是捐贈金額,還是涉及行業,都和廣東目前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基本吻合。
北京中的“榜眼”
上榜42家企業中,有7家企業總部所在地位于北京,涉及賣場和 家裝 兩個行業。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一直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從國內外的慈善信息渠道,還是良好的慈善氛圍,人們對于北京的慈善事業一直給予很高的期望。但幾年下來,北京 家居 行業的慈善事業發展并不盡如意, 家居 建材企業偏少是重要原因。當然,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公益慈善組織均發端于北京,其高度的專業性操作將使人們對北京的慈善事業寄予期待。
江蘇中的“探花”
江蘇一直是富庶繁華之地,也是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集中地。飲水思源,很多企業在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開始回饋社會。報告顯示,上榜42家企業中,有5家企業總部所在地位于江蘇,平均捐贈金額近400萬元。
另有10個省份上榜
上海的國際企業眾多,上海的慈善理念還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只是和北京一樣,國際大都市的定位也使得上海 家居 建材企業偏少,僅有3家企業入圍。浙江企業此次有6家入圍,不過總體捐贈金額并不高,這和浙江以民營中小型企業為主有很大關系。
除了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區域外,來自災區的四川有3家企業入圍,陜西有2家企業入圍,說明了當地的企業面對困難,仍然勇于承擔起責任。另外,遼寧、山東、福建等沿海發達省份和河北、新疆等內陸省份的企業也有出現,而來自臺灣的特力集團,是 家居 行業內僅有的臺灣企業。
4. 流向分析:救災成慈善事業主戰場
年初的“冰雪災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引發了兩次史無前例的捐贈高潮,也使得救災成為上榜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首選,其中主要以汶川大地震捐贈為主。據統計,上榜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在2008年度的公益支出中出現“救災”。教育、扶貧多年來一直在慈善公益項目中所占比重最大、吸收善款最多的領域,而這一現象在2008年被“改寫”。
不過,雖然企業在斥資投入“救災”后,公益資金顯得有些吃緊。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企業活躍在救災之外的慈善領域,如太陽雨捐贈150萬用于建設捐建春蕾小學;歐普照明捐贈120萬元給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用于“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西安明珠 家居 在殘奧會期間捐贈100萬用于助殘事業。相信隨著賑災捐贈熱潮的過去,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在教育、扶貧、助殘等領域找到適合自己價值觀的慈善項目。
5. 受捐機構:主要流向政府機構
盡管榜單上接收機構的資料不是非常完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出,除了香江集團等極其個別企業將資金直接捐給非公募的基金會外,大部分的企業家首選捐助的機構依然是“三位一體”的機構:各級民政部門、紅十字會、慈善會。而且很多企業都采取了就近原則,將款項捐贈給了當地的慈善機構。
在災難發生時,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成為大家習慣性捐款的對象,從而導致政府部門和帶有官方、半官方色彩的紅十字會、慈善會等組織占據了90%以上的捐贈資源,形成捐贈的“堰塞湖”,一方面錢多的不知如何花,而其他各類公募基金會、學校、社會組織接收捐贈不足,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為了避免慈善領域“馬太效應”,企業家們需要轉變捐贈觀念,拓寬捐贈的渠道。
第三章 09 家居 慈善展望
1. 捐贈總量:09年捐贈總量將明顯回落
我們在為2008年 家居 企業如此龐大的捐贈欣喜的同時,也意識到汶川地震在一定程度透支了民間慈善資源,加上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受到影響,可以預計 家居 行業的總體慈善捐助在2009年將明顯回落不過,在報告編制過程中,也發現不少企業在2009年仍然進行了捐贈,捐贈方向也更加多元化,同時仍有企業表示要投入巨資設立基金或基金會,說明 家居 行業的慈善行為正在逐步走向持久和成熟,2009年 家居 行業的慈善狀況仍然值得期待。
2. 慈善政策:政府支持力度日益凸顯
2008年,政府連續出臺稅收方面的政策,鼓勵企業的捐贈行為。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將企業捐贈免稅額度由原來的3%提高至12%。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對企業、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受災地區的捐贈,允許在當年企業所得稅前和當年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12月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民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公益性社會組織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認定權限和程序等問題。
2009年,隨著民政部對慈善事業宏觀指導、協調管理職能的加強,政府對慈善事業推動作用將更加凸顯。經常性捐助制度更加完善,慈善超市、捐助站點及基層社區慈善組織建設在2009年將會出現新的發展。
2009年,金融危機對中國 家居 企業造成了很大影響,使得很多 家居 企業大量削減慈善支出。但同時也導致社會的慈善需求增多。據統計大約2000萬的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加上城市失業者,這個數量會更多。如何對于這部分人群進行從事發展式扶貧、救助,這也使得企業將從單純的重視捐贈數量轉向注重捐贈質量和服務。
3. 慈善動向:設立基金會將成為新趨勢
隨著 家居 行業越來越多的投身公益事業, 家居 企業從事公益的方式也變得多樣化。最明顯的特征是,已經慢慢由當年簡單的“捐資助學”,“捐資扶貧”逐漸向專業公益機構轉變,而成立企業基金會或冠名基金成為 家居 企業致力于慈善領域的一個新趨勢。
在上榜 家居 企業中,香江集團、喜盈門(福州)建材家具廣場等多家企業成立了專業的基金會從事公益事業,還有東方家園、紅星美凱龍、月星家具等很多企業在基金會名下設立了冠名基金。不過雖然還有很多 家居 企業試圖在慈善領域逐漸走向專業化道路,如成立慈善基金會,設立定向基金等,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具體實施公益項目并不順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坦言, 家居 企業成立企業基金會將是一個趨勢,但是如何運作基金會,發揮公益機構的作用,還需要更為專業的人才、制度保證。
4. 未來展望:期待 家居 慈善的春天
以“5.12”大規模捐贈為契機,中國 家居 企業的慈善行為首次集體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此龐大的捐贈數字讓大家感到欣喜,但是捐贈數字的攀升絕不代表 家居 慈善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是在某些事件的激發下,透支著未來的慈善資源。
事實上, 家居 行業的慈善行為還非常的初級,很難保證在今后企業和企業家們還能夠保持和08年一樣的熱情。真正的慈善絕對不是一時一事沖動的“一擲千金”,而是持續不斷的“細水長流”。《 家裝 家居 》雜志社愿意和所有的 家居 企業一道,從內心深處樹立起社會責任意識,共同致力于慈善行為在 家居 行業的發展。
家有大愛, 家居 企業在2008年通過慈善樹立起新的社會形象,《 家裝 家居 》雜志社也期待2009年在賑災、助學、安老、扶幼、助醫、濟困等公益慈善領域,繼續涌現出一批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并持續予以關注,共同期待 家居 行業慈善的春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