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將當代的中國陶瓷產業現狀虛擬為一個小社會,雖不算大但也是很熱鬧的。過去了的是歷史,未來的留給人去追逐去創造,最終還是歸為歷史。20世紀上半葉的幾十年,陶瓷業是在衰敗中度過的。中葉這一段是在艱難之中尋覓生機。直至世紀末,中國又迎來一個陶瓷興盛的時代。判斷的依據就是將中國的陶瓷產業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說其好也不為過,放在國內的任何地方也不被小看的經濟實體。試向中國有什么城鎮沒有陶瓷市場的?中國有多少個建筑物是沒有陶瓷的?
陶瓷是地球上最早由人工實現物質的轉變的產物。中國的宋、明、清多個時代都有后人認同的陶瓷興旺并留下千載名窯名瓷的時代,但為什么又會沒落下去?中國的近百年陶瓷也是在潮起潮落中過來的,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本來,這是很值得去探索的,是很值得去提取這些付出了代價才得來的經驗,但就是看不到有這類課題的命題,更看不到有份量的文章了。再具體到一個在世界陶瓷近代史上應該算是頂頂有名的佛山陶瓷,起起伏伏數十年,又有誰去寫出其風騷與遺憾?真真切切多少事,都僅僅化作是一席漁樵閑話。
當代中國陶瓷的真面目是什么?面對著這個無處不在的經濟、瘟疫、環境變遷的社會,陶瓷又應該是什么樣的真面目?依我看,陶瓷業永遠是一個不得安穩的產業,一個游牧式的產業,一個難以被湮滅的產業,一個用火燒別人但常常又被火燒然而卻是“春風吹又生”的產業。什么時候興敗,最主要決定于三大因素:首先是社會大環境,世昌則瓷昌,文化起著永恒的作用;其次是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占用是否適當而合理,你把土地、燃料、礦物、交通占用太多,別人就要有意見了,要限制打擊你了;再次就是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要負起社會責任,要懂得回報社會。認真說起來,當代中國傳統陶瓷業最主要的課題與任務也是這十分淺白的三條:順應潮流,用好資源、搞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