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作為全國最大的建陶生產和出口基地,“佛山陶瓷”的美譽蜚聲海內外。在“市場主導,政府參與”的背景下,佛山提出了發展“總部經濟”的規劃,引導陶瓷企業把總部留在佛山,把生產線轉移到其它欠發達地區。關于“總部經濟”,業界一直存在爭議:陶瓷行業的生產環節轉移后,佛山會不會出現陶瓷產業“空心化?“佛山陶瓷”在全國的地位會不會動搖?
“總部經濟”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研究員這樣給它定義: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優勢資源吸引企業總部集群布局,形成總部集聚效應,并通過“總部—制造基地”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由此實現不同區域分工協作、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形態。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總部經濟”必須具備一定的產業集群優勢,而且在某些領域具有突出的成就,產業鏈的各項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產業上下游企業有著良好的生產能力和市場聲譽,物流業比較發達、勞動力充足、相關法規比較完善、政府的產業規劃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等因素,都是一座城市打造“總部經濟”不可忽視的軟硬件條件。
佛山陶瓷產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具有廣闊輻射面和巨大影響力。目前而言,建筑衛生陶瓷的生產量約占全國的60%、全球的25%,陶瓷機械約占全國的80%,陶瓷色釉料生產約占全國的50%,可以說佛山是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她支撐著龐大的就業群體和上下游產業鏈,更是佛山極具歷史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優勢的產業。無論從客觀條件抑或是從主觀條件上講,佛山陶瓷產業都已經具備了“總部經濟”的條件。
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管理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最近完成并提交有關部門的調研報告表明,作為佛山市支柱產業之一的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08年佛山禪城區建筑陶瓷產量雖相比2006年下降了38.89%,但產值卻增加了33.3%,稅收同樣增長了33.3%。在產量下降的情況下,出口總值增長了60%,反映出傳統行業附加值可以提高。而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基地無疑是佛山陶瓷轉型升級的典型。成立之初,世界第二大瓷磚生產商RAK(哈伊馬角)、意大利圣奧古丁、東鵬、博德、興輝、格仕陶等高端建陶品牌企業紛紛搶灘登陸。廣大陶瓷企業仍然有著強烈向佛山聚集的意向,企業以佛山陶瓷產業為依托,借勢總部基地,雄踞建陶高端,扎根佛山布局全國。事實證明,“總部經濟”并沒有使陶瓷產業“空心化”,反而讓陶瓷產業取得質的發展。
本質而言,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佛山陶瓷行業打造“總部經濟”持樂觀的態度,為什么呢?盡管景德鎮、德化、潮州均以“都”享譽業界,但就目前而言,這三個“都”的陶瓷經濟總量加起來也難以與“南國陶都”佛山相匹敵,佛山陶瓷還沒有遇上旗鼓相當的對手。佛山陶瓷在企業的集群、產業配套的集群、人才的集群、市場的集群等產區“集群效應”的表現突出,山東淄博、四川夾江、福建晉江、河北唐山、江西高安等其它陶瓷產區都難以望其項背。深厚的陶瓷文化不能單靠多建幾條生產線就可以形成的。隨著“總部經濟”內涵的逐步深化,在未來的幾年甚至幾十年里,“佛山陶瓷”相對于全國其它陶瓷產區而言,在技術、配套、人才、物流、信息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歸根到底,佛山陶瓷最大的優勢就是市場認知度高。你說佛山陶瓷好,我說佛山陶瓷妙;你拿佛山陶瓷作比較,我拿佛山陶瓷作參考,大家都想方設法地與“佛山陶瓷”相關聯,“佛山陶瓷”能不家戶喻曉嗎?佛山陶瓷占據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產業的制高點,可以預見,其地位中短期內不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