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報道】昨天,記者來到了家住衛崗的李女士家里,見到了曾經風光一時的555牌座鐘、燒炭鐵熨斗以及應急的煤油爐,并聽她講述了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有趣故事。
一個月工資買臺555牌座鐘
今年82歲的李女士家的這臺555牌座鐘是80年代初她和丈夫去上海玩的時候帶回來的,當時花了50塊錢,折合了李女士一個多月的工資呢。“555牌座鐘在當時是很有名的,誰家有了它可了不得了。這臺座鐘在我們家可算得上是個大物件,我們特意擺在堂屋正中的條案上,來往的親戚鄰居看見了眼紅得不得了。”李女士笑呵呵地說。
“當時我在醫院上班,我們醫院的化驗員、護士都經常念叨:我們都是咪嗦嗦族。咪嗦嗦指的是我們當時拿35.5元的工資。”想起當年的趣事,李女士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她說,那時候,和她一樣拿35.3元錢工資的同事們是買不起座鐘的,她家家境算是比較好的,因為丈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當教師,工資一個月能有將近70元錢。當年這臺“氣派”的555牌座鐘讓李女士賺足了同事們羨慕的眼光,出盡了風頭。“那時候,有了這臺座鐘就覺得家里有點朝氣了。”丈夫陳先生也對此津津樂道:“這臺座鐘是上發條的,上一次能走5~6天呢,現在還能走,走得還挺準的。”
煤油爐是做飯好幫手
李女士又搬來一個淡綠色銹跡斑斑的爐子。她說這是當年做飯的煤油爐。以前她和老公剛來南京,全家四口人擠在南航教師宿舍,沒有爐灶,沒有廚房,煤油爐就成了他們家的炊具。
沒多久,他們家就搬進了三室一廳的房子,家里也開始燒煤氣了。但是冬天的時候,一小瓶煤氣一周就燒完了,早上發現后著急上班來不及換,就把煤油爐子搬出來解決燃眉之急。“那時候,我們經常去南航機械廠把人家洗機器剩下的廢煤油買回來燒,很便宜的。”
家里藏著燒炭的鐵熨斗
接著,李女士又拿出一件銹跡斑斑的“鐵器”。“這是我們家的鐵熨斗,燒炭的,頭上還帶個小公雞,當年可漂亮了。”李女士一邊說,一邊給記者示范,原來這只“公雞”不僅是裝飾,還暗藏玄機呢。往前一拉,蓋子就自動彈起,可以往里加炭;往后一推,蓋子就自動合上了。記者看到,這個鐵熨斗的蓋子一側呈鋸齒形,下面還有兩個通氣孔,這樣的設計大概是為了通風透氣,以保證里面的木炭不會熄滅吧。
“那時候,有一件好的毛料衣服,平時都舍不得穿,只有出席正規場合才拿出來,穿之前熨一熨,筆挺筆挺的,別提多美了。”李女士說,那時候很少人家舍得買電熨斗,有的人家或者裁縫店還用那種帶長木柄的烙鐵熨衣服。由于烙鐵的溫度不容易控制,經常會把衣服燒壞。王穎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