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家庭已經用上了高檔的組合音響。
如今,買家電已不是難事。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句盛行于上世紀50年代的話語,8個字勾勒出那個年代的人們對電器時代的憧憬。
人們常說:“中國家電改革開放30年走完了別人50年的路!”而中國的家電行業,更是在短短30年時間中,完成了從無到有、從短缺到普及的快速蛻變。電燈電話早已普及,彩電、冰箱和洗衣機這傳統三大件也早已更新換代。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彩電、冰箱、洗衣機,放在30年前,幾乎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攢錢買了一臺電視機,恨不得用上一輩子。”談到家電的變遷,不少老江門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家電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過去,我們用生活方式帶動家電的發展,而如今,我們的生活也在它們的更新換代中完成了“升級”。
A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夢想
“當年我們家還有一樣家用電器!”
“啊?”
“手電筒嘛!”
趙本山的春晚臺詞讓無數男女老少笑破肚皮。其實,這段對話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真不算太夸張。在物質匱乏的五六十年代,人們為了填飽肚子而四處奔波,“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對大多數人而言還只是個遙遠的夢想。
“那個時候,家里跟電有關的東西只有電燈,當時,家里別說什么像樣的家用電器,就是連電插座也沒幾個,因為根本用不著,許多偏遠鄉鎮更是連電都通不上,照明還要靠煤油燈。即便是在市區,也只有夜晚照明使用的電燈。”如今80高齡的張婆婆回憶起那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那時,手電筒的電池要好幾毛錢,為了省錢,除了緊急情況,平時都不輕易用的。逢年過節,一群人圍在一起聽廣播或許就是最‘電器化’的娛樂方式,而購買一臺手搖式留聲機更是普通百姓家庭的奢望。
B
上世紀70年代:家庭娛樂“主角”是收音機
國內第一次播出電視信號是在1958年,可惜那時的電視機在國內實屬鳳毛麟角。即使到了70年代末,電視機也還遠遠沒有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在那個年代,“小康”家庭的標準是擁有“三轉一響”,也就是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這四件東西,其中,收音機成為了家庭娛樂的絕對主角。
“當時,江門生產的‘蓬波’牌收音機,可是全國響當當的名牌。”老江門張伯告訴記者,還記得那個時候一臺收音機就要300元,是攢了幾個月的工資才買的,差不多用了十年才換掉。當時,最流行聽劉蘭芳表演的評書《岳飛傳》,每天晚飯前后,一家人屏息靜氣地坐在收音機旁,支棱著耳朵生怕漏掉一個字,捧著飯碗的姿勢半天不動,每當聽到“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著說”的時候,就會不約而同的發出 “轟”的一片嘆息……
C
上世紀80年代:買臺彩電還得走后門
“油鹽醬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趕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這是八十年代百姓常用語之一。在當時那個商品短缺的年代,所有的電器產品都是通過當時所謂的商業一級站、二級站、三級站等環節,以計劃的形式到銷售終端。專門的家電賣場還沒有出現,市民想要買家電,需要憑票到供銷社或百貨商場購買。“在那個‘票據年代’,彩電不僅價格不菲,還需要托朋友、找關系、憑票購買,連一張黑白電視機票都是搶手貨,家里有錢的就托在香港的親戚朋友代購,不像現在,只要有錢,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張伯感慨道。
到了1985年,彩色電視機開始進入市民的視野,那時,誰家要是擁有一臺彩電,絕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有點家底的家庭都愿意拿出多年的積蓄來購買一臺緊俏的電視機,對于一個新婚的小家庭來說,擁有一臺電視機簡直成為了最大的夢想。
“我還記得家里買的第一臺電視機,是一臺上海產的17英寸友誼牌彩電,這可是攢了好幾年的錢才買到。”今年60歲的李姨告訴記者,每天晚上,鄰居家的孩子都會準時跑來看“濟公”,家里就成了一個小型的影院,看電視成了當時最大的娛樂。“因為一臺電視機要7000、8000元,所以,家里人都把它當寶貝看,為了防止灰塵掉進電視機里,還特意做了個電視機套來保護電視,一臺電視,恨不得能用上一輩子。”李姨笑說道。
D
上世紀90年代:
本土家電賣場興起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過去的消費格局正在成為歷史。1992年,江門出現了第一家從事家用電器經銷的民營企業——恒發家電有限公司。“當時的地址是在常安路,營業面積大概80多平方米,經營的品種也沒有現在那么多,主要是電視、音響還有錄像機這三類產品。”恒發家電江華店的尹店長回憶道,那個時候,彩電流行的都是松下、東芝、索尼、三星、日立這樣的合資品牌,最便宜的也要3000元,貴的則要好幾萬元。盡管價格不便宜,但是購買者依舊很多,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銷售額可達到60、70萬元,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電視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隨后的幾年,飛龍電器、中電聯商等本土家電賣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時間,江門大大小小的家電商發展到60多家。到了1999年,恒發家電再次擴容,搬遷到蓬萊路,不僅營業面積增加到300多平方米,商品品類也增加到1000多種。從此,購買家電,對于普通消費來說,不再是件困難事、麻煩事,市民不僅能夠在環境優雅的賣場自由選購商品,而且還能享受到體貼周到的客戶服務,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
E
21世紀:
家電連鎖開始崛起
2005年,國美電器殺入江門,憑著“薄利多銷、服務當先”的經營理念,以及實實在在的低價戰略,迅速占據江門家電銷售市場的半壁江山。2007年,蘇寧電器也開始進駐江門,一場持久的價格戰與拉鋸戰由此展開,在激烈的競爭中,百貨、專賣店等舊有業態迅速衰退,并慢慢退出市場,江門的家電銷售市場也形成了國美、蘇寧、本土三足鼎立的局面。
伴隨著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大賣場在全國攻城掠地,外資家電的銷售渠道也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業內人士曾戲言,國美、蘇寧就是外資家電全面滲透中國市場的兩條鐵軌,國美、蘇寧的店開到哪里,外資家電就賣到哪里。如今的家電市場上,各種健康、節能產品比比皆是,簡直讓人“挑花眼”,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家電的要求已經不僅局限在功能的需要,還將眼光投向了外觀設計帶來的美的享受上,家電成了一件實用的“裝飾品”。據資料顯示,如今我國每戶小家電的平均擁有量為3-4件,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平均擁有量更高。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