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原本是餐飲行業獨有的營銷方式,如今已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司空見慣。放眼望去,無論是洋快餐店,還是通信行業的營業大廳;無論是街頭巷尾的美容美發店,還是建材 家居 裝修公司,眾商家紛紛將“套餐”作為主打銷售模式。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套餐時代”。
目前正值裝修旺季, 家裝 市場上套餐越來越多,“28800精裝搬回家”、“56900中產 家裝 不是夢”,一時間各種口號、產品漫天飛舞,正在為裝修頭疼的人似乎有了新的選擇,但是也有不少套餐看似“餡餅”,實為“陷阱”。
套餐裝修,到底是否省錢又省心?有人說,套餐裝修是裝飾行業的“麥當勞”,為消費者提供了省錢、省時、省力、省心的 家裝 ;也有人認為,套餐裝修實際上就是商家為消費者下的一個“套”,只要鉆進去就得甘愿挨宰;還有人處于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該相信哪方面的觀點,期望行家指點迷津。那究竟裝修套餐到底能不能吃,又應該怎么吃呢?
價格套餐好看不好“吃”
所謂“ 家裝 套餐”,就是把墻磚、地磚、地板、櫥柜、潔具、門及門套、墻面漆、吊頂等裝修必配的主材,再加上設計、人工和輔料在內,全套打包出售的裝修模式。不僅包工包料,施工質量、竣工效果也全程跟蹤。據了解,由于裝修公司和建材賣場達成了協議,采購流通環節的運營成本和材料損耗環節造成的損失都降低了,所以低價得以實現。
“188元/平方米、269元/平方米、278元/平方米……”無論計價參照的是建筑面積還是使用面積,作為百姓日常居室裝修,套餐的價格看上去確實很誘人。因為從直觀來看,即使100平方米的房子,裝修一新也不過兩三萬元錢,更何況商家宣稱使用的還是環保的名牌產品。然而,消費者哪里會想到,這種看似“透明”、實惠,讓人省心的裝修套餐,其實“吃”起來并非那么簡單。有過消費經歷的張先生說:“我選擇了一款288元/平方米的套餐,100平方米也就2.88萬元,心想即使打出點余量,3萬元也足夠了。可是施工以后才發現,很多項目如水電路改造、安裝門窗和燈具、垃圾清運等都是要另外收費的,而且有的項目不加又不行,就這樣最后我花了大約5萬元才達到基本的裝修效果。”另外一些消費者也表示,選擇這種定價套餐原本是為了經濟實惠而且省心,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增項”費用高成利潤增長點
據消費者反映,選取了這種定價套餐后,絕大多數裝修預算都會冒。一位多年從事裝修的業內人士坦率直言:“個別商家的宣傳存在虛假的嫌疑,行業內的人都知道,對于100平方米的居室來說,3萬元是不可能做好精裝修的。如果完全按照商家的宣傳和報價進行施工,那還不得賠錢?”據了解,增加定價套餐外的項目,進行額外收費以提高利潤已經成為此種套餐裝修的潛規則。而“增項”成為利潤增長點的根本就是——增項收費偏高。業內人士表示,在套餐以外增加項目的收費標準普遍較通行標準偏高。消費者趙先生反映說:“套餐有很多限制,比如我選擇的套餐內櫥柜只有2.5米,如果超過長度每延米要補1000元,而我走訪一些中高檔 家裝 市場了解到,同類櫥柜最多每延米750元。此外,必加的水電路改造、地面找平等費用也相對偏高。”
隱性項目暗設隱性陷阱
筆者走訪了一些裝飾公司,表面上看各公司的報價方案都挺實惠,有的商家還根據裝修面積進行贈送熱水器、花灑、免綜合服務費等促銷活動,確實令人心動。而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報價只包含了基本的地面、墻面、廚衛用品,沒有裝修過的人一看覺得已經夠用了,可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很多想不到的東西冒出來,不加錢根本沒法繼續。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此類現象呢?業內資深人士透露說:“這主要是因為存在一些隱性項目,比如報價中只標明了墻面漆的價格,當實際開工后,裝修人員卻告訴你,為了保證不開裂,墻面需要燒石膏,否則墻面出現開裂、開縫等現象消費者要自負責任。而這燒石膏的費用往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每平方米收個幾十元很普通。”房間內地面要找平,安窗簾桿、窗框、窗臺大理石……“我們家選的288元/平方米套餐,原以為花4萬元就全部裝修好了,誰知道算完3萬多元的套餐價,一開工一下就變成了5萬多元,就這還不包括燈具安裝費用和窗簾等其他項目。仔細一算,4萬元的預算恐怕7萬元還打不住。”消費者江女士無奈地表示。
家裝 套餐 到底該怎樣吃
要說套餐值不值,還得從套餐本身說起。因為套餐中可供消費者選擇的主材種類有限,裝修公司可以進行大規模采購,使材料成本下降,同樣的道理施工成本也會因此降低,并且施工工藝更加純熟。唯一的缺陷就是消費者選擇余地較小,另外就是過于工廠化、標準化將在未來抹殺 家居 的個性,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追求個性,目前套餐的形式還是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這樣看來,正規的套餐還是能夠讓消費者省心裝修、得到實惠。
那么,套餐裝修模式因何遭到了一些消費者的質疑呢?實際上,對于套餐裝修的意見,主要集中于一些不明確的費用和不明確的主材品牌和品種。比如,多數套餐的報價都只含有最基本的工藝,有的低價套餐還不含水電路改造,改造價格比市場價也高出許多。除水電增項,套餐中所含的居室門、櫥柜等數量普遍偏少,普通家庭顯然不夠用,如果要求增加,自然也需要分別增加費用。此外,“套餐”中標配的廚衛用品、地板、抽油煙機,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如果把這些產品都升級為知名品牌,仍然需要增加費用。粗粗估算下來,標準建筑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常見戶型,選擇“28800元套餐”的套餐,整個裝修施工完成實際支出大概要四五萬元。
實際上“套餐”所包含的產品、項目越少,增項就越多,消費者在時間和金錢上的付出也就會比預期的增加更多。那么套餐到底要不要吃呢?一裝飾公司負責人李先生表示,“ 家裝 套餐”對 家裝 公司和業主都有一定的優勢,可以一站式完成 家居 裝修,省時、省力、省心。如果業主要求簡單,或者屬于輕裝修、重裝飾一派,那么 家裝 套餐肯定實惠。但是消費者一定要多留心,不同的計價方法可能隱藏著不同的貓膩。簽訂 家裝 合同時一定要多長個心眼兒,弄清楚建筑面積與套內建筑面積的概念,尤其是問清楚房屋裝修總共需要花費多少錢,材料的包括都有些什么。與自己的預算及心理預期是否相符,多小心才能少吃虧。
看來,所謂的裝修“套餐”并非一包到底,不僅有很多限制,還有很多額外“掏腰包”的地方,消費者在選擇 家裝 公司的時候,千萬不要僅被“套餐”的價格所誘惑,以免將經濟套餐吃成“御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