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式傳統文化韻味的持續發酵,明清紅木家具成為 家居 行業當之無愧的“話題王”。然而近段時間以來,紅木稀缺成為紅木界不爭的事實。尤其是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發布后,這種稀缺性體現得更為突出。紅木界不少人士表示,原料稀缺,明清紅木家具或將成為文物。
原料稀缺,家具將成絕版
2005年國家博物館永久保存了一套在消費者眼中還是“普通商品”但由黃花梨木制成的4件中式仿古家具。據說,收藏的主要原因是,黃花梨木在三五年后就將枯竭,而以此為原料制成的家具也將成為“絕版”。據了解,這也是國家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對還在流通的商品首次進行收藏。
從2005年開始,業內就一直盛傳海南黃花梨基本絕跡。目前,市場上的海南黃花梨家具原料主要是以前的散舊家具和農具老料,以及一些從藥材商手上獲得的囤積料。新種植的海南黃花梨成材需200多年,因此海南黃花梨原料的斷層持續的時間可能會達到200年,在此期間基本不會再有可做大件家具的新料出現。而且海南黃花梨本身的藥用價值極高,所以現在的海黃紅木家具都成為藏家們收藏的重點對象。
型材藝韻俱佳,才能成國粹
紅木家具真的會成為文物嗎?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紅木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館,對一些型材藝韻俱佳的紅木家具進行永久收藏。2011年,東陽旭東紅木創建紫檀博物館,為保證管內件件是精品,旭東紅木負責人還特聘故宮博物院專家胡德生先生作為博物館顧問,審核每件入館的紅木家具藏品。皇林苑楊燕也表示明年將建立博物館,以展覽永久性收藏的紅木家具。
企業家們興辦博物館,在收藏一部分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較高的家具的同時,更用來樹立自己企業的良好品牌形象,謀求企業更大的發展。紅木界行業專家表示,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紅木家具都可能成為文物,原材料不代表紅木家具所有的價值。
當然原材料不代表紅木家具所有的價值,未來的紅木家具更不可能僅僅依靠材質就被稱為文物,它需要從材、型、藝、韻四方面考量,就如同京劇要求唱、念、做、打并重一樣,只有材、型、藝、韻俱佳的紅木家具,才能稱得上是國粹,成為收藏級別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