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東北人鄒文龍一手打下吉盛偉邦的江山。自1989年在長春創辦家具店吉盛商場,鄒文龍是吉盛偉邦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他帶著“吉盛偉邦”經歷了移師上海,南下廣州,并在2006年與綠地集團合作在上海打造了吉盛偉邦國際家具村等。在整個 家居 行業里,吉盛偉邦位于上海、廣州、長春的6個賣場,留給人“主打中高端市場”的印象。
但鄒文龍最近一次公開露面,卻是在今年年初家具行業傳得沸沸揚揚的“紅星美凱龍收購吉盛偉邦”事件。彼時這位已許久未露面的吉盛偉邦創始人通過企業官網發布公開信確認了這一收購案屬實,并稱轉讓予紅星美凱龍,最大的期許是“吉盛偉邦”得以傳承,得以發揚光大。
這宗國內 家居 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業內整合案,以失敗告終。但吉盛偉邦創始人鄒文龍在其公開信中所表露出的“徹底隱退”之心,卻讓業內嘩然。究其原因,更是眾說紛紜。
同時,時代周報記者獨家調查發現,當時表露退隱之心的鄒文龍,同期入股了中國最大民營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距離事件雙方宣布從“股權轉讓”變為“品牌合作”已過半年之久,擺在吉盛偉邦面前的問題是,面對收購失敗,以及創始人的退出之心,究竟該何去何從?而關于與紅星方面的品牌合作,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模式?
時代周報記者日前從紅星美凱龍一位內部員工處了解到,雙方的“合作”似并未有實質性進展。時代周報記者也連續三天嘗試聯系吉盛偉邦市場部總監吳玉奇,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前,因該公司工作人員稱其“不在辦公室”而未能與之取得聯系。
超20億被收購案失敗
吉盛偉邦與紅星美凱龍之間“分分合合”的糾葛,實際已長達三年之久。
而到了今年2月,媒體報道稱,紅星美凱龍與吉盛偉邦簽署了《股權收購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紅星以現金人民幣22億元收購由原權利人持有的上海吉盛偉邦 家居 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的100%股權,以及吉盛偉邦管理公司所擁有與“吉盛偉邦”品牌及無形資產相關的所有權利。在紅星美凱龍于4月25日公開的招股書中,也提及了此筆交易。
這個板上釘釘的事態,驚動了整個 家居 業界。從2010年到2014年,紅星美凱龍3年來兩度尋求與吉盛偉邦的重組合作,被解讀為對這個品牌志在必得的決心。
上海媒體《東方早報(博客,微博)》彼時更是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稱,紅星美凱龍方面的管理人員2月11日已經率先接管位于上海青浦的“國際家具村”,4月開始接管虹橋店和曲陽店。紅星美凱龍全資收購后,吉盛偉邦創始人鄒文龍很可能徹底退出,但是吉盛偉邦的品牌還將保留,紅星美凱龍會實行“雙品牌”運營模式。
吉盛偉邦創始人鄒文龍,更是通過企業官網發布公開信確認了這一收購案屬實。
然而到了5月,這筆被稱為“中國 家居 業史上最大的一次業內整合”的交易,卻出現了驚人的逆轉。5月22日,一行業內人士爆出內幕消息,因為缺乏資金,紅星美凱龍收購吉盛偉邦的交易可能失敗,雙方將合作模式由股權收購調整為品牌戰略合作。
紅星美凱龍隨即確認了這一消息。其在官網表示,根據雙方簽署的品牌許可使用合同,吉盛偉邦將其商業品牌獨家授權予紅星美凱龍在全國范圍內發展新商場,紅星美凱龍將實施雙品牌戰略。
然而,這項收購案并未因交易雙方的宣告而結束。關于收購案失敗的原因猜測,眾說紛紜。隨之而來的紅星美凱龍將可能為此支付巨額違約費用的消息,也在業內傳開。
一個說法是,在今年2月份雙方簽署《股權收購框架協議》時,紅星美凱龍已經向吉盛偉邦支付10億人民幣作為定金;當時有條款規定,如果收購失敗,吉盛偉邦將扣除50%定金。與此同時,更有行業人士稱,2009年紅星美凱龍也因為收購吉盛偉邦失敗,而向后者支付了3000萬違約金。不過,另有消息指出,此前雙方簽訂收購協議后,紅星美凱龍只付給了吉盛偉邦2億元的首付款,此后便無下文。包括南方日報、鳳凰網、搜狐網等媒體的報道中,均提及了該項違約金事宜。
不過,這一違約金問題,紅星方面通過媒體發聲,予以了否認。然而,交易雙方至今未對收購案失敗一事,作出具體原因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