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3家大陸上市企業公布的2014年度預告業績(或年報顯示的實際業績)發現,2014年度業績預增的有15家,占比65%。其中,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80%的企業有5家。
在上游,2014年因“雷士風波”而備受關注的德豪潤達發布修正預告稱,2014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00萬元-500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再看一直備受關注的“老大哥”三安光電,卻截至今日還未出業績快報,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其與德豪潤達做對比。同樣身處LED上游外延芯片領域,德豪潤達終于扭虧為盈,三安光電卻是呈供不應求狀態,究竟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小編將從MOCVD規模、技術積累、2014年Q3營收等方向簡單對比。
從企業沉淀來看:三安光電成立于2000年11月,發展至今已是低十五個年頭,擁有由美國,臺灣、日本及國內光電技術頂尖人才組成的高素質專家團隊,已申請及獲得60多項發明專利及專有技術,在國內外市場都占據了一定的地位。
而德豪潤達則是在在小家電行業經營了13年之后,于2009年跨界進入LED行業,雖然近年來德豪發展迅速,但行業內對其詬病不斷,甚至有評論稱:“德豪潤達這樣的二線芯片廠不管從質量還是價格方面其實并不占優,但是為了搶占市場,不讓那么多設備閑置,只能放寬在客戶選擇、賬期等方面的條件。”雖然這些評論可能有些過激,但是也反映了行業對于德豪潤達快速發展的一些擔憂。
從落后9年進入LED上游芯片領域以及行業內的一些觀點可以看出,德豪潤達的企業沉淀上還遠不及三安光電。除此之外,在MOCVD數量以及技術積累等方面德豪也落后于三安。
從MOCVD總數量來看:據公開資料統計,截止2014年9月,德豪潤達供給已到貨MOCVD設備92臺,其中59已調試完成開始量產,13臺設備用于研發;其余設備正處于安裝調試過程中,預計2015年公司投入使用的MOCVD機將達到80臺。而據三安光電公開數據統計,三安目前MOCVD總數量億達到180臺左右,且全部開滿,此外三安還在不斷擴產,其在下面設立的子公司擬投資總額在100億左右,總投入200臺MOCVD,首期即啟動100臺,建設期為一年。該項目完成后,公司擁有MOCVD的規模將比現在多出一倍。
單從目前已啟用的MOCVD機來看,德豪潤達59臺的總數也是不夠三安光電看的。
從技術專利方面看: 三安光電一直以來專注于LED上游外延芯片領域,因此其對專利技術的專注度相當高。據了解三安光電為縮小和國外芯片龍頭的差距,進一步提升LED外延和芯片的核心技術和渠道,以2200萬美元收購了擁有高端芯片技術和專利的美國流明100%股權,這一舉動使三安得以進入全球LED外延片和芯片核心專利技術授權網絡,成為國際大廠供應商,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銷售規模。此外,三安光電在投資臺灣LED企業時,同時挖走大量高階人員和技術專利。據了解,三安光電四年來持續對晶電發動挖角攻勢,總計挖走晶電逾百名工程師。
德豪則因進入LED行業較晚,因此試圖通過采用不同的技術路線以實現彎道超車。第一,當前市場主流是2寸外延片,但由于4寸外延片在切割芯片過程中可以提高有效切割面積,從而降低單顆芯片的生產成本,因此德豪“另類”全部采購4寸MOCVD;第二,與傳統正裝芯片相比,倒裝芯片發光效率更高,還能提高LED光源的穩定性,同時生產成本可降低20%左右,因此德豪大手筆投入研發國際先進的倒裝芯片技術并開始量產。
LED照明領域未來專利戰將成為市場競爭的有利手段,而核心專利也集中在少數大廠手中。新進入者只能通過收購或者合作授權,由于進入早,三安光電早已開始布局。而德豪的另辟蹊徑也是被迫之舉。
從2014年Q3營收對比來看:據公開資料顯示,三安光電2014 年前三季度收入34.78 億元,同比增長32.16%;凈利潤10.50 億元,同比增長38.02%;業績持續高增長,芯片龍頭地位鞏固。公司三季度芯片收入接近10 個億,毛利率為36.6%,如果算上黃金回收,毛利率已經達到45%左右,盈利能力不斷提升,也凸顯了公司在行業領先同行的技術實力及行業地位。
而德豪潤達前三季度收入31.39億元,凈利潤7,045萬元。單從凈利潤相比,三安光電遠遠大于德豪潤達,相當于十余個德豪潤達。
通過以上對比OFweek半導體照明網小編發現,三安從事芯片多年,經驗與技術積累豐富,得以在上游領域穩占“頭把交椅”不動搖,而德豪潤達轉型而來,雖然由于收購雷士照明,得以在LED照明行業站穩腳跟,但在技術、專利以及營收層面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想要躋身一流芯片企業行業還有待時日。但是從產業布局方面看,德豪潤達算是扳回一城。
德豪潤達已開始涉足LED照明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且欲構建電商平臺。因此OFweek半導體照明網小編認為,在上游芯片領域布局方面,德豪潤達還不及三安光電。但是從產業鏈來看,德豪潤達也有望成為橫跨全產業的有一個“巨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