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節到來之前,山東濟南彩電工廠的工人們可以確定擁有一個漫長的假期了。
2015年1月30日,松下關閉了自己位于山東濟南的彩電工廠,這是2014年關閉上海工廠后松下在華的最后一間彩電工廠。盡管松下強調今后還將以貼牌代工方式在中國銷售松下彩電,但其中國加工廠的邊緣化已經注定。同樣失意的還有東芝,從2015年3月起東芝電視將逐步退出海外市場,僅在日本本土制造和銷售。
日系彩電四大品牌倒了一半,堅守的索尼、夏普也籠罩在虧損陰影下。索尼已經虧損6年,虧損總額高達1.15萬億日元(約合96.13億美元)。在賣掉VAIO之后,索尼正在考慮出售BRAVIO電視和Xperia手機業務,甚至連發家之地東京NS大廈都賣掉了。夏普擁有全球唯一一條液晶面板十代線,但競爭力落后于韓企和中國臺灣企業。夏普2015年2月發布的財報顯示,2014財年凈虧300億日元(約合2.5億美元),在2013年扭虧之后再度陷入虧損。
就在中國媒體感嘆“日企大敗退”的同時,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一篇“中國人赴日搶購馬桶圈”的文章一夜之間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描述的中國游客掃貨日本電飯鍋、電吹風和馬桶圈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也讓中國家電企業如坐針氈。
一邊是退出,一邊是搶購,日系家電企業真的敗退了嗎?
比起收縮和撤退,日本企業更愿意用轉型來描述自身的變化。退出不具有競爭力的低端家電制造,但在核心零部件上依然強勢,比如夏普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索尼的光學器件。日本品牌并沒有消失,而是隱身于其它品牌的產品中,就連蘋果手機也大量采用了日本制造的零部件。上游始終是產業鏈的核心和利潤所在,不只是消費電子,日本企業還在向更有盈利前景的新領域邁進,包括新能源、汽車電子和智能住宅。
等離子之父松下選擇淡出家電,按照松下社長津賀一宏的說法,“我們已不再是家電企業”。那它是什么企業呢?2013年財報顯示,松下家電業務銷售額為1.8萬億日元(約合150億美元),在7.7萬億日元總銷售額中占23.4%,汽車電子、住宅和B2B業務銷售總和達到57%。車載導航、智能 家居 系統和太陽能電池已經取代家電成為松下新的發展方向,在2018年10萬億日元銷售目標中,汽車、住宅和B2B業務占6.5萬億日元,家電則稀釋到了2萬億日元。
曾經生產出日本第一臺電視機的東芝也面臨著與彩電業務的訣別。2013年東芝集團營業利潤2908億日元,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半導體和社會基礎設施為主的B2B業務,家電僅占集團總銷售額的18%。2013年東芝家電業務虧損476億日元,其中大部分是海外電視業務拖累。東芝預計2014財年全球彩電銷售量將比上一年度下滑20%至700萬臺,這個數字還不到三年前的一半。在中國市場,東芝彩電早在五年前就委托給TCL生產和銷售,“我們和東芝的合作目前沒有變化,合資公司照常運轉。”TCL集團品牌中心總經理梁啟春告訴本刊。
比松下、東芝更早撤離的是日立,2011年起日立停產PC、電視,賣掉硬盤業務,徹底退出消費電子之后專注云計算、智慧城市和工程機械。日立預計2014財年營業利潤將增長9%達到5800億日元,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30年前美國和歐洲的家電企業同樣經歷了撤退,打敗他們的正是日本企業,西門子、伊萊克斯、飛利浦、惠而浦逐漸淡出家電業,索尼成為全球家電業老大。風水輪流轉,如今全球家電制造的重心轉移到了中國和韓國。“三星、LG所走的路線和當年的索尼如出一轍,以低價產品占領市場后逐漸完成品牌的中高端升級。五年前LG剛進入中國時,價格并不比國產品牌高多少。”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說。
在消費電子圈,由一群平均年齡60歲以上CEO領導的日本企業顯得老態龍鐘,最年輕的松下社長津賀一宏也已經58歲。日本家電離年輕消費者越來越遠,過去家電是奢侈品,人們愿意花數萬元買一臺大屏幕電視,今天這樣的消費者依然存在,但已經是金字塔塔尖上的珍稀動物。家電成了大宗消費品,手機更是一年一換的快速消費品,日本企業沒能跟上這股潮流。日企早就退出了智能手機的競爭,在彩電市場,索尼、夏普堅持認為自己的品牌足以支撐溢價,但消費者不這么想。
在分析師們看來,日本企業過于重視硬件而輕視軟件和服務,索尼影業擁有寶貴的內容資源卻并沒有真正用好。他們仍然將新興市場當成低成本制造基地和低端產品銷售地,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消費電子的必爭之地,而日本品牌卻不可思議的無所作為。 無論被動撤退還是主動轉型,日企退出客觀上留下了市場空間,這會是中國企業的機會嗎?在中國市場,本土品牌已經在所有家電品類中大獲全勝,但是在全球市場,中國品牌的競爭力和三星、LG還有很大距離,拿下日企的市場份額難度巨大。
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估計,2014年全球彩電市場格局變化不大,日系品牌整體份額不超過25%,韓系品牌占到40%,中國企業約占25%到26%,還有10%屬于美國和中國臺灣企業。“中國企業的份額上升了1到2個百分點,但這主要是受益于中國市場,全球市場上中國彩電仍然是以貼牌出口為主。在北美、歐洲等發達市場,韓國品牌占有率達到50%,日企退出的份額已經被韓系拿走。”張兵說。
日本企業的“主動轉型說”多少掩飾了自身的失敗。索尼、夏普早就不是中國消費者購買電視的首選品牌,東芝、松下更加邊緣。不只是彩電,白電市場日系品牌的競爭力也在下降。2014年外資空調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已經不足6%,格力、美的、海爾三家市場份額接近八成,日本大金如今銷量排不進前十位。“退出制造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品牌退出,就像幾年前三洋賣給海爾一樣。”劉步塵說。
液晶時代,垂直整合能力成為彩電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正是日系最大的短板。CRT時代索尼憑借特麗瓏技術獨步天下,但是到了平板時代日系彩電卻犯了戰略錯誤,松下錯誤押寶等離子,索尼對液晶心存猶豫,唯一大舉投入建設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只有夏普。“液晶面板產業早就是韓國和臺灣企業的天下了,夏普早些年閉關鎖國,這幾年雖然開放很多但無法撼動產業格局。”張兵說。在他看來,韓國企業憑借對面板的大舉投入確立了領先地位,“不只是今天,下一代顯示OLED技術也還是三星、LG唱主角。”
日企的短板同樣也是中國企業的弱點。中國彩電業只有TCL一家投資建設了液晶面板生產線,價值鏈中缺少核心環節直接導致盈利能力下滑,中國彩電企業的凈利率普遍低于5%,僅為白電企業的一半,2014年長虹、康佳都陷入虧損。
雖然松下聲稱自己不再是家電企業,但其家電業務體量依然巨大,2013財年家電業務的營業額達到150億美元,整體銷售額642億美元。中國家電企業里規模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的越來越多,但利潤規模差距直接制約了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中國企業在智能電視這類應用技術上進步很快,但在核心技術上與外資品牌差距仍然很大,很難提升品牌價值,這是中國品牌無法打入發達市場的重要原因。”劉步塵說。韓國企業在OLED技術上投入已經超過10年,LG拿出了OLED大屏電視,三星剛剛宣布投資36億美元建設新的OLED面板生產線。柔性顯示時代已經越來越近,“未來十年,中國家電企業的競爭對手只有韓國企業,而我們仍然只能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