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繼2020年進出口總值實現新冠疫情背景下的逆勢增長后,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規模再創佳績。
據海關的統計,2021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8.0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7.1%。其中,出口達9.85萬億元,增長28.1%;進口達8.22萬億元,增長25.9%。即使是跟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也分別增長22.8%、23.8%、21.7%。
民營企業進出口值增速和家電產品出口值增速的表現更為亮眼。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35.1%,家用電器出口值增長46.2%。
但民營家電企業出口火爆背后,有喜也有憂。7月15日,廣東伊萊特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萊特”)副總經理李成武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直言公司今年在熬日子,盡管今年上半年伊萊特的出口業務已經同比增長超過30%、預計全年的銷售額也會有20%左右的增長。“能夠保本已經是我們(今年)最高的目標了,先熬過去。現在不是說掙多少錢,是不餓死,守住這些業務和客戶。”李成武稱。
造成家電企業出口業務增收難增利局面的“元兇”,當數壓在家電企業身上的三個包袱——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航運費用上漲、匯率波動大。
出口形勢向好
與海關統計到的今年上半年家電產品出口值大幅增長的宏觀數據相吻合,近日接受本報采訪的家電企業均反饋上半年出口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格蘭仕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同比增長27.83%。這對于格蘭仕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因其在2020年出口業務已經有了大幅提升。
北美市場是格蘭仕的主要海外市場,通常占到格蘭仕海外銷售的三分之一。格蘭仕北美營銷負責人莊瑞玲告訴本報記者,2020年格蘭仕北美市場銷售額增幅超過30%,今年上半年在北美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增速依然能達到兩位數字。
莊瑞玲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促進了格蘭仕北美地區乃至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增長。一是格蘭仕深耕北美且在過去幾年加大在北美地區對自主品牌的推廣,在北美新建了營銷中心和研發中心,厚積薄發導致2020年以來業績提升,二是疫情刺激了消費者對格蘭仕產品的需求,疫情后居家生活時間長,格蘭仕的主力產品微波爐、烤箱更受歡迎。
主打“食養電器”的伊萊特2020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預計今年銷售額能增長至18億元,今年上半年外銷規模同比增長超過30%。伊萊特副總經理李成武告訴本報記者,過去伊萊特主營電飯煲,近年開拓了空氣炸鍋、烤箱等新品類,這些新產品出口活躍,一定程度上拉升了伊萊特營收結構中的出口比例。“過去我們出口是30%,去年出口是40%,內銷是60%,今年的話,估計是五五開了。”李成武說道。
據李成武的觀察,伊萊特今年上半年出口業務之所以有不錯的增長,除開自身開拓了新產品、新客戶外,也跟國內疫情防控到位、國內供應鏈較國外更為穩定而帶來的訂單轉移有關。他留意到,某品牌的某些型號的烤箱過去主要是在土耳其制造,很少被國內企業生產,但今年該品牌在中國對這些型號的烤箱采購量多了,應該就是訂單轉移的一個案例。
以“空氣能”產品為特色的芬尼科技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增長得更快,增速超過100%,實現翻一番。2020年芬尼科技的銷售額達到11.6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已經達到7億多元。
在芬尼科技海外營銷負責人王保銀看來,今年上半年芬尼科技出口業務之所以有明顯增幅,除國內疫情防控到位和公司自身多年的渠道沉淀、渠道開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外的環保政策。
王保銀介紹,芬尼科技內銷外銷的情況較為均衡,通常為五五開,海外市場集中在歐洲、澳洲、北美和中東地區,其中歐洲是主戰場。歐洲國家有的走在碳達峰的路上,有的已經在努力實現碳中和,芬尼科技主打的空氣能的熱水器、空調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被擠壓的利潤空間
盡管出口值或整體營收有所增長,但今年對于家電企業來說,不一定是個“肥年”。
李成武告訴本報記者,伊萊特今年的經營效益會有所下滑,管理更加嚴格了,雖然即將迎來生產旺季,沒有裁掉生產人員,但輔助性的、管理性質的人員,已經有所精減。營收增長的年份卻日子難過乃至要裁員,或許是反常態的,但對于李成武來說,2020年以來,遇到的反常態事情可太多了。“(疫情發生以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確定性。”李成武感慨,這種不確定性,讓以往積累的經驗變得不靠譜,經營節奏變得難把握。
李成武記得,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有了兩波漲勢,漲價的結果是,所有電器都要用到的銅從正常價格的4萬元一噸變成8萬元一噸;鋁合金,正常價格是每噸1.1萬到1.2萬元,在今年最高峰的時候變成了每噸將近2萬元。“基本上大宗材料的漲幅是沒有低于50%的,就是50%到100%的漲幅,對于企業來說,成本壓力很大。”李成武說道。他回憶,按照往常的經驗,農歷春節前通常是原材料價格的低位,公司會大量采購,但今年在春節前原材料價格就有一波漲勢,這出乎伊萊特管理層的意料,想著春節后應該就會跌下來了,年前就沒囤多少,結果人家不但沒跌,還繼續漲得離譜。
伊萊特的原材料儲備時間不算很長,如果是包裝用材等易采購的材料,通常提前準備未來一周所需用量,采購周期長的物料會提前半個月或者一個月準備。原材料漲價前,伊萊特“沒怎么囤”,原材料漲價后伊萊特“沒得囤”,沒有資金也沒有場地支持,高價囤料也意味著風險。
對于原材料的漲價,伊萊特只能用三種方式去消化,一是部分轉嫁給客戶,二是技改進行生產優化,三是“瘦身”,降低費用。
然而對于以ODM模式做出口業務的伊萊特來說,想要將原材料的漲價轉嫁給客戶,非常困難。李成武介紹,伊萊特跟大部分的客戶都調整了采購價格,但漲價的幅度在3%-20%,絕大部分原材料成本的上漲,要靠自身的消化,這種消化可能是以損耗企業過去利潤積累為代價的。
比伊萊特情況好一點的是,格蘭仕在海外市場,除開簡單代工的模式,還有自主品牌、租賃當地知名品牌的模式,在北美地區,簡單代工的模式已經控制在30%以內的比例。面對客戶,格蘭仕的議價能力相對高些,對于直接零售的產品,格蘭仕也可以調整零售終端的價格。此外,相對OEM、ODM模式的低毛利,生產自主品牌的情況下,品牌越高端、技術含量越高的產品,原材料成本占價格的比例往往越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御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莊瑞玲告訴本報記者,將原材料漲價的結果轉嫁給客戶,依然不容易,因為他們絕大部分已經承擔著海運費用的高漲,而格蘭仕方面,也更希望能保持與客戶合作的穩定、產品終端銷售價格的穩定。
伊萊特和格蘭仕出口業務的定價既有離岸價格模式也有到岸價格模式,均是離岸價格更常見。對于他們來說,采用離岸價格的話,國際航運費用飛漲,似乎只是客戶的事,但實際上,生產商與銷售商休戚相關,銷售商日子不好過,一樣影響著伊萊特和格蘭仕的“幸福感”。
據李成武的感受,早在2020年下半年,海運緊張的情況已經出現,到了今年,國際航運費高到讓人瞠目結舌。李成武舉了個例子,正常情況下,一個40尺的集裝箱從中國碼頭到美國,運費是3000多到4000美元,今年最高峰的時候,能漲到2萬美元。“我們都開玩笑說,這是海鮮價。”說起海運費用的飛漲,莊瑞玲頗感無奈。在莊瑞玲的印象中,今年6月份中下旬,有那么兩個星期,海運費用成倍增長,而且還不一定保證有貨柜。
今年1月4日,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就去拜訪了中遠海運集團,被美的集團員工描述為“波哥親自出面找貨柜”。5月26日,美的集團與中國外運(601598,股吧)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國內貨柜緊張跟新冠疫情有較大關系。國內較早控制住疫情,出口活躍,但是出海的貨柜,不一定能按時回來,集裝箱的生產也需要時間差。對于廣東的出口企業來說,今年5月下旬到6月,還被新冠疫情“迎頭一棒”。5月21日深圳鹽田港(000088,股吧)爆發疫情,鹽田港直到6月底才恢復正常運作,6月5日,廣州南沙出現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區內的疫情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區內交通和南沙港的運作。而鹽田港和南沙港都是伊萊特和格蘭仕的主要出口碼頭。“一有疫情,碼頭外面就大塞車,以前司機一天可以跑兩趟,塞車一天都跑不了一趟,運費馬上就漲。”李成武訴苦。
即使是離岸價格的訂單,李成武不用擔心從工廠到碼頭運費的變化,還得操心客戶因為海運費用太高不愿意發貨,或者客戶找不到貨柜導致伊萊特沒法交貨。不能順利出貨的商品就會積壓到伊萊特的倉庫中。伊萊特已經在外租用4萬平方米的倉庫,依然面臨“爆倉”局面。“壓在里面的都是錢啊。”李成武指出,客戶沒收到貨,就不會打款,回款周期變長對企業也是一個負擔。
在莊瑞玲看來,海運費高影響的不僅僅是出貨慢,也影響客戶加單的積極性間接影響企業訂單數量,也會影響到客戶采購產品的結構變化。“那些海運費用占售價比例比較高的,給客戶帶來的利潤空間小了。總的來說,空調、冰箱這些大家電類受到的(海運費用)影響比小家電要大。”
今年以來,讓莊瑞玲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個離岸價格的訂單,客戶找不到貨柜,格蘭仕知道了,主動將自己認識的、靠譜的貨代公司、船運公司介紹給了遠在海外的客戶,還幫忙溝通拿到貨柜,最終順利出貨,雙方共贏。這讓莊瑞玲等格蘭仕外貿人員意識到,即使是離岸價格訂單,特殊情況下,光靠客戶解決出運問題是不夠的,自己也應該出一份力。
匯率波動大,被李成武認為是今年公司出口業務遇到的另一困難。伊萊特的海外貨款通常是用美元結算,李成武透露,公司有嘗試過跟銀行談鎖匯,還是帶來一定的財務成本。
芬尼科技的王保銀則告訴記者,芬尼已經在大力推動用人民幣結算境外貨款,有些歐洲和中東的客戶較為配合,對于歐洲客戶來說,如果用美元結算,雙方都不方便,還不如用人民幣結算,起碼有利一方,芬尼科技目前的三個生產制造基地全部在國內。而中東一些國家,相當認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盡管如此,芬尼科技用人民幣結算的境外貨款依然只有8%、9%這樣的比例。
在訪談的過程中,李成武多次提到今年壓力大,短期內也看不到原材料價格、國際航運價格下調的征兆,但其還是寄希望于未來,如果有些訂單實在掙不到錢,可能就干脆先不接,盡可能地在保存實力的情況下,留住客戶。
展望2021年下半年的外貿業務,李成武和王保銀的態度均相對保守。在今年上半年芬尼科技出口值翻一番的情況下,王保銀認為全年的出口值增幅可能僅在30%到60%之間,李成武則認為,雖然下半年通常是家電企業出口的旺季,但海外疫情依然反復,不確定性大。
莊瑞玲則認為,雖然疫情帶來新挑戰,但經此疫情,海外品牌商、海外銷售商對中國家電企業“更有信心了”。“經過去年一年,中國家電企業的產業配套能力和資源調配能力上了一個臺階,這是很多海外企業不能比擬的,讓很多海外采購商認識到,中國家電企業能做的,比他們想象的,要多得多,我們中國家電制造企業的潛力是這么的大。”莊瑞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