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肇慶、清遠、恩平四大陶瓷產區停窯調查
最高停窯率超50%,11月停窯面積或將進一步擴大
縱然一直說全國各地的建陶產區不斷崛起并壯大,部分新興產區的發展甚至改變了“三山一海夾兩江”的格局,但依然無法撼動廣東的霸主地位。至2014年底,廣東肇慶、佛山、清遠、江門(以恩平為主)日產能均破百萬,入圍全國建陶產區前10強。
事實上,廣東的霸主地位不僅僅表現在產能規模上,它也是全國陶瓷磚產品風向及市場的主導力量,廣東陶企的生存狀況幾乎等同于行業的晴雨表,其一舉一動都吸引著整個陶瓷行業的關注。
尤其是進入2015年后,行業形勢低迷不振,陶企停產倒閉的消息更是頻頻傳出,廣東產區亦有不少企業深陷其中。究竟現狀如何?“金九銀十”之后,生產情況是否有所好轉?作為廣東的四大建陶產區,佛山、肇慶、清遠、恩平現狀如何?且看下文。
佛山市三水、高明、南海西樵
停線現象普遍,大部分拋光磚線及坯體窯停產
記者在佛山三水區調查獲悉,三水目前共有16家陶企,經多方證實,企業普遍停窯1~2條,多的停窯數量達9條,有個別企業已全部停產。“整個產區保守估計,停窯數量已超過20條。”當地一位要求匿名的企業人士向記者透露,部分企業開年來就一直開工不足,也有企業目前僅開一條生產線維持正常運轉,當然也有個別陶企生產線全部處于運轉狀態。
據介紹,三水產區大面積停窯是從今年8月份開始的,談及停窯原因,企業稱,主要是市場與庫存壓力,“當前三水企業對環保都很重視,政府也對此提出了較高標準和要求,所以企業的環保壓力不小。”
記者從某大型色釉料企業廣東區銷售負責人處獲悉,目前佛山南海區的西樵鎮和高明區兩地的陶企超過30%的生產線處于停產狀態,而兩地的建陶生產線約100條。據調查了解,大部分陶企或多或少存在停窯情況,個別陶企停窯數量達10多條。究其原因,市場銷售不佳、庫存積壓嚴重是陶企停產的共同“病癥”。此外,位于高明區更合鎮小洞工業園內的豪幫陶瓷工廠在7月中旬停產后至今未有復產跡象。
據了解,南海與高明兩區停窯的生產線以拋光磚線居多。“生產磚坯的坯體窯也基本停產了。”據該色釉料企業銷售人員了解,佛山地區的私拋廠今年銷售壓力重重,受市場銷售和環保原因影響,佛山部分拋光線正在或打算往外地搬遷。此外,雖然十月份的瓷磚銷售有所起色,銷量增加,但“殺價”仍非常嚴重,有陶企老板和銷售負責人表示,佛山的拋釉磚幾無利可圖,在成本線附近徘徊。
但也有小部分陶企仍在全線生產。蒙娜麗莎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今年蒙娜麗莎十幾條生產線一直正常運轉,銷售穩定,其中薄板工程量的銷售表現不俗。新粵豐建材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其工廠全部生產線運轉的情況非常好。
肇慶市永安、金利、白土
生產線停產率達4成,產品豐富創新力強企業產銷相對平穩
肇慶市永安鎮、金利鎮、白土鎮(含回龍鎮)三大陶瓷園區,擁有建陶企業38家,生產線173條,停線數量達到了60條以上,甚至有3家企業完全停產或被收購(其中6家企業22條線,暫時沒有掌握準確停產數據,據不完全統計,最少停6條線以上,若以此數據估算,三鎮生產線停產達到66條以上,停線率達38%以上)。
2015年全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銷售“危機”,當前包括廣東在內的許多企業在銷售困境之下,選擇減產或停產的方式度過危機。尤其是在肇慶產區,許多企業仍是以磚坯生產為主,沒有自主品牌,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弱,即使銷售穩定產品的附加值也相對較低,對當前日益上漲的運營成本難以消化,在當前市場環境之下,停產倒閉更是不斷出現。而產銷形勢良好的企業,往往產品品類較為齊全,品質也較為穩定。
▲ 肇慶某陶瓷工業園內,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庫存壓力。
“雖然微晶石近年來逐漸沒落,拋光磚零售渠道也被全拋釉產品不斷搶占市場份額,但超白拋光磚、二次燒厚微晶等產品仍是市場銷售的亮點產品。”廣東郭氏企業名嘉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志興表示,市場下行大眾化產品當然銷售艱難,但有特色的產品受市場環境影響是最小的,銷售也是最為穩定的,這說明只要有優秀的產品,企業就能保持穩定的產銷勢頭。
“傳統產品回歸本色或許會成為產品延續生命力的方法之一。”郭志興認為,拋光磚經歷20多年的發展,公知技術已經完全成熟,這也使得該產品成為了瓷磚企業的標配產品,鮮有企業將其作為核心產品,原因之一就在于該產品技術成熟并成為了標配產品。幾乎所有企業都將降低生產成本,以價格優勢來贏得市場,繼續往這方面走下去顯然已經陷入了死胡同,未來該產品的趨勢之一一定是回歸本色,將產品做到加厚加白;而對微晶石來說,原本高端的產品,由于全行業都在共同推廣,競爭的加劇使得該產品陷入了一次燒、降成本、降定位、降售價、上墻與下地同時使用境地。在這種操作局面之下,微晶石劣勢盡顯,在終端毫無懸念地“掉下神壇”,微晶石作為瓷磚領域視覺效果最好的產品,其實就應當堅持高端定位、二次燒、做厚微晶、多上墻少下地或者下地需要精心打理,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其獨特的優勢,尤其是二次燒可以使產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變化,但這也將提升產品生產成本,要求該產品必須堅持高端定位,回歸產品原有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