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黑色星期五來了:國內海淘渠道面面觀
中新網11月26日 跨境電商行業在國內進入第二個年頭,“黑色星期五”也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洋節進入了國內很多海淘用戶的視野。雖然那廂感恩節五折促銷還在醞釀,但國內電商企業已經按捺不住先行放價。蘇寧易購、洋碼頭等企業近日紛紛高調宣布加入黑五狂歡的同時,各家企業的玩法和模式卻又不盡相同,記者就此深訪資深“海淘客”,一探跨境內幕。
海外買手:亦假亦真
今年“國行版”的黑色星期五,也有跨境買手平臺借勢推出了“海淘直播”——在網站上全程展現從國外購買并發貨的過程,但是家住北京的譚小姐發現,該平臺推送的物流信息,商品下單后不久便通過某境內快遞公司從深圳發出,由此產生的品牌可信度疑問讓人深感不安。而網絡檢索發現,譚小姐的經歷并非個案。
譚小姐已經有長達5年的海淘購物經歷,而且也經常借往返國外的機會給同事朋友捎一點包包和衣服。作為海淘行業最早出現的形態,買手代購卻顯然不是譚小姐的首選,“買手代購魚龍混雜,一雙火眼金睛都不夠用的。”據譚小姐介紹,其糟心的代購經歷還包括商品破損、無任何售后服務等。
據圈內人士爆料,網上大量所謂的買手其實就藏在國內,所采買的商品多是出自廣深沿海地區的代工廠。除了偽造海淘直播以外,山寨大牌近來還特別青睞通過沿海保稅區“鍍金”,“真實資深的個人代購最近兩年其實是越來越少的,但活躍在海淘一線的‘買手’卻變多了。”
大牌官網:過程繁瑣 受制物流
對于很多資深并且消費能力強的海淘用戶而言,品牌官網和大型零售企業的網站購買放心指數最高,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幾乎不受限制,可以購買絕大部分外國商品。
但是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這種方式的缺點更加明顯,購物過程極為繁瑣。首先便是多語種的閱讀能力,想要買什么得先知道在哪買吧;選好商品以后,用戶還需要一張雙幣的信用卡進行支付;再接下來,商品寄送國內需要一家靠譜的轉運公司,當然轉運費用高低不一,并且時效性極不好控制,一般來說一個月內能收到所購買的物品就算運氣出色了,所以用此種方式海淘的商品品類限制也頗多,而且通過轉運購買的商品很難提供售后服務。
電商平臺:適應天時 漸成主流
根據咨詢數據估算,2015年年底我國海淘市場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同比增速將達60%,我國海淘族人數將達到2400萬人。
而在電商豪強中,對海淘市場表現最為踴躍的要屬阿里巴巴和蘇寧,前者動輒請出馬云站臺,為海外購造勢;后者則是在日本擁有上市公司樂購仕,依托分布在日、美等地的自采團隊,蘇寧將進口馬桶、電飯煲等產品在國內賣得風聲水起。

本次“黑色星期五”期間,蘇寧方面適時打出“海淘保真、湊單免郵”等殺手锏,直指海淘亂象,也可謂順應行業潮流。蘇寧海外購副總經理李亮便表示,在蘇寧的跨境產品采購體系中,品牌方、總代理和直采的比例是15%:35%:50%。
據介紹,蘇寧自營的海淘大數據顯示,目前跨境購物消費者需求量較大的品類有母嬰,進口3C電器、美妝和百貨,“今年‘黑五’活動我們從24日正式開始,整體備貨超過3億。另外我們提前溝通的Coach、MK、Dior、英國牛欄、日本MC美容儀、Beats耳機等大牌,最近兩天黑五預售活動中,銷售也保持了相比雙十一翻番的態勢。”李亮稱。
有國家和自采團隊背書的正品海外購產品越來越受青睞,國際大牌借道跨境電商入華的勢頭兇猛,而電商擅長的秒殺、海外閃購等營銷形式也讓消費者享受海淘樂趣。(中新網I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