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電企業“結”網謀轉型(組圖)


繼美的與小米、蘇寧與阿里、格力與京東等之后,有一對傳統家電企業和互聯網企業走到了一起。樂視網(300104)出資近19億人民幣認購TCL多媒體(01070.HK)新股,以20%的持股比例成為TCL多媒體第二大股東,通過資本聯姻,雙方將在戰略資源和商業模式方面形成多維度的深度戰略合作。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互聯網+”之下傳統家電轉型的進一步深入,未來將有越來越多與互聯網企業“結合”的案例。
TCL與樂視“先結婚后戀愛”
據12月11日晚間,TCL多媒體與樂視網發布的公告顯示,TCL多媒體與樂視網控股子公司樂視致新簽訂了《股份認購協議》。根據協議安排,樂視網通過樂視致新在香港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投資約18.71億人民幣,以6.5港元/股的價格認購TCL多媒體新股3.49億股。本次投資完成后,樂視網將通過樂視致新持有TCL多媒體約20%的股份,并向TCL多媒體提名2名董事。
這是一段“先結婚后戀愛”的姻緣。TCL多媒體CEO薄連明接受記者采訪時笑稱,傳統彩電企業和互聯網企業起初互相看不起,“都想著什么時候滅了對方”,但發現誰也滅不了誰,各自生態中都缺乏對方能力的一環,就產生了結合的想法。但他也透露,雙方開始接觸時并沒有想到資本層面,僅從業務角度去探討合作的可能,但發現沒有資本的紐帶,業務方面的聯系還是不夠緊密。
至于為什么是樂視入股TCL多媒體,而非TCL入股樂視。TCL多媒體CFO王軼表示,兩家企業的體量不同,目前的資本合作形式是雙方談判的結果,“但具體細節不方便透露”。他表示,兩家企業有各自基因,未來雙方磨合還需要時間,“但以資本為紐帶,今后的業務合作很容易找到協同點和共同點去開展”。
各取所需共謀加速發展
這也是一次“各取所需”的結合,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當天站臺時談到,“我們一直在尋求一種方法來加速雙+轉型。”他希望把樂視在智能電視應用和服務,包括產品、商業模式方面的能力與TCL在智能電視的用戶規模、渠道資源以及供應鏈等優勢進行很好的嫁接,建立一個互補雙贏的商業模式,并通過與樂視的結合建立新的生態鏈的商業模式。
而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則表示,看中TCL作為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三的電視機廠商,在硬件產業鏈上徹底打通的能力。“和TCL的合作,是樂視生態開放重要戰略舉措,我們希望借助TCL強大的上游8.5代線生產能力以及全球化的供應鏈提供能力,加速樂視的生態開放和樂視的全球化的進程。”
據樂視控股戰略副總裁阿布力克木·阿不力米提介紹,這次合作雙方將在資源雙向開放、協同產品研發、聯合用戶運營、海外市場拓展四個方面進行。尤其是在國際化方面,薄連明介紹,TCL國際化布局十多年,47%的收入來自于海外,樂視拓展海外市場時可以借助TCL的供應鏈平臺,而樂視擁有的一些海外內容版權也對TCL推動海外市場有好處,“雙方能找到契合點。”
不過由于TCL和樂視此前都是資本層面的談判,雙方的業務團隊直到本周一上午才正式開始對接,現在還沒有辦法看到合作給雙方帶來的具體改變。但由于在具體業務層面,兩家都賣電視、都在運營用戶,TCL還與其他內容商有合作,業務是否沖突以及是否需要協調也成為外界關注的問題。
TCL多媒體副總裁、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梁鐵航表示,智能終端,尤其是智能電視是比較封閉的系統,用戶通過硬件已經區隔開,樂視400萬用戶和TCL1100萬用戶之間幾乎沒有交集,在運營層面是沒有形成競爭關系的,未來將各自的優勢服務在對方平臺上推出能夠形成共贏,“這種疊加用戶帶來新的規模效應,可實現二者運營價值倍增”。他談到,消費電子的市場容量比較大,樂視的對手是其他10多家互聯網品牌,TCL的對手是三星、LG等傳統電視廠商,所以雙方在很長時間內并不會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至于在內容上,TCL更加關注樂視、騰訊、愛奇藝的內容差異化,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傳統家電企業將更多“結”網
未來彩電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聯姻”不會只有TCL和樂視。奧維云網副總裁兼黑電事業部總負責人劉闖認為,未來這樣的合作會越來越多,內容企業肯定會積極找硬件企業去做這樣的深度合作。至于下一個合作的可能會是誰則不好說,“搜狐、百度、愛奇藝等都有內容。”
IHS Display Search中國區的研究總監張兵也認為,TCL與樂視的聯姻將發揮示范效應,從而加快行業的整合。“國內的互聯網電視品牌很多,但都難有規模優勢,如果與傳統彩電企業合作,就可以發揮內容和硬件的協同效應,有可能讓智能電視的品牌格局產生新的變化。”
事實上,不僅是彩電領域。隨著傳統家電行業在“互聯網+”下轉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走到了一起,展開各種形式的合作,近期就有格力與京東聯合進行雙12大促,華為榮耀宣布推出HiLink計劃,并與海爾深度合作,華為手機將遙控海爾冰箱、洗衣機、彩電、空調、廚電等產品,等等。
除了業務領域的合作外,更深入地觸及到資本層面的合作,除了此番樂視入股TCL多媒體外,去年底小米以12.66億元入股美的,宣布與后者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智能 家居 生態平臺發展。今年8月阿里以283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蘇寧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蘇寧也以140億元認購阿里股份。
這些互聯網伙伴的加入,推動了傳統家電企業轉型的進一步提速,蘇寧云商COO侯恩龍本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與阿里合作的45天,雙方物流體系就打通了,在雙11發揮明顯效應,下一步雙方在物流的合作還將進一步加速,而蘇寧將阿里投資的相當大部分用于物流體系的建設,這對接下來的O2O競爭、包括其重點發力的農村電商和海外購都相當重要。至于美的與小米的合作,雖然外界看到的僅有小米手機可遙控美的智能空調,但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此前曾表示,美的與小米的戰略合作是基于美的大物流平臺、電商平臺的戰略,尋找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更有價值的合作。 南方日報記者 錢瑋玨
相關
海信押注激光影院電視
另辟蹊徑還是誤入歧途?
繼去年9月首發其自主研發的100英寸激光影院系統后,時隔一年,海信將激光影院電視的產品陣營擴充到85、100、120英寸以及70英寸激光拼接商業顯示屏等。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預言,“未來5年電視將進入影院時代,明年將成為激光影院電視市場快速發展的元年”。不過業界并不認為激光電視是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海信如此“孤勇”,是要在大尺寸高分辨率電視領域另辟蹊徑走出差異化競爭之路,還是“誤入歧途”呢?
“激光電視是超大屏主流”
“我們判斷,隨著激光電視的系列化,明年將成為激光影院電視發展的元年,激光電視將與70英寸以上超大屏幕液晶電視展開正面競爭。”當天發布會上,劉洪新如此表述對激光電視的信心,稱激光影院電視的反射式成像顯示和配套的菲涅爾無源光學幕可以讓用戶更健康、舒適地觀看,它的價格、功耗分別約為相近尺寸液晶電視的1/10和1/2,主機重量也僅為相近尺寸液晶電視的1/10。
海信激光影院電視事業部總經理高玉嶺則認為,液晶電視屏幕尺寸的增大對材料、工藝和良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產品價格迅速攀升。“在未來5年,激光影院電視將全面擠壓65英寸以上超大屏液晶電視和OLED電視市場空間,占據超大屏電視市場的主力份額”。
據他介紹,此番首次推出的70英寸商用激光拼接屏產品可以拼裝出2*2、2*3、3*3、4*4等多種組合,很好地滿足大型商場、會議主屏幕、運動場館、戶外展示等場所使用。“激光電視解決了傳統投影顯示對于使用環境的限制,配合節能環保的激光光源,亮度更高、顯示壽命更長,也有更高的色域展現,它將替代傳統投影成為未來投影產業主流技術方案。”
據了解,海信對激光電視的技術布局2007年已經啟動,激光光學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從研發、設計到整機生產制造完全自主運營,截至目前已取得了141項技術專利,70%的制造成本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此番發布會上,海信還聯手德州儀器、華數、國美等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首個激光影院電視產業生態聯盟。
不排斥OLED但暫不推出
盡管海信如此看好激光電視,甚至援引中怡康的預測數據,稱65英寸及以上產品2018年市場份額將達到8.7%,到2020年,70寸以上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0%,“隨著激光影院電視規模的擴大、價格的降低,激光影院有望占據70英寸以上產品40%的市場份額”,但業界對激光電視的看法卻要冷淡得多,并不認為其會成為主流,不可能像液晶電視、OLED電視那樣大規模進入消費者家庭,而更可能是作為一種更經濟、實用的家庭影院解決方案存在。

資深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就撰文稱,海信8年來在激光電視上投入太多,騎虎難下。“在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幾乎無一例外發力OLED電視的時候,海信劍走偏鋒力推激光電視,假如海信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么全世界的主流電視企業的選擇都錯了,這個可能性大嗎?”
一直以來,海信對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OLED都表現得較為抗拒,其此前發布的ULED產品都宣稱是要與OLED抗衡,關于業界將彩電技術陣營劃分為LED和OLED,海信則表示更愿意劃分為LED和激光電視。不過從此番發布會上劉洪新的表述看,態度似乎有所緩和,他表示海信并不排斥OLED,只是暫時不會推出,等到三五年后時機成熟,海信就會全力推進OLED產品。
只是,今年以來,包括LG、三星、創維、松下等國內外主流廠商都加大了對OLED領域的布局,外界認為這將提速OLED時代的到來。有觀點認為海信不愿意參與OLED市場培育,三五年后也很難有其市場空間。南方日報記者 錢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