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壓力山大”形容當前的白電行業,似乎并不為過。2015年以來,中國市場冰箱、洗衣機、空調呈現整體疲軟態勢。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冰箱、洗衣機、空調零售量分別同比下降7.58%、2.96%、4.68%。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中外家電企業無不施展渾身解數展開自救,如今2015年已過大半,白電行業是否已經尋覓到重新激活中國市場的“靈丹妙藥”,家電企業又是否如愿得到救贖?
國產品牌:為何口是心非?
進入2015年,擺在中國家電品牌面前的道路依然不平坦。格力電器和青島海爾均出現6年以來首次營收下滑。半年報顯示,格力電器上半年營業收入501.11億元,同比下滑13.4%,凈利潤57.21億元,同比僅微增0.05%;青島海爾上半年營收419.2億元,同比下滑10.81%,凈利潤26.29億元,同比增長2%。三巨頭之中,只有美的集團實現營收與凈利潤的雙增長,上半年營收825億元,同比增長6.7%,凈利潤83.24億元,同比增長25.93%。
三巨頭中兩家出現營收下滑,其它品牌可想而知。逆境之下,中國品牌集體高舉轉型大旗,從互聯網思維到互聯網+,從中國智造到智慧家庭,一時間“創新”儼然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主旋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盡管很多中國品牌擺出遠離價格戰的高姿態,事實上,以低價換銷量依然是通用法則。以空調為例,格力此前就大手筆發起價格戰,美的、海爾、TCL、長虹等隨后跟進,最后引得國家發改委出面“約談”,要求空調廠商和主要渠道經銷商控制空調銷售價格。
為何中國品牌如此口是心非?歸根結底,中國家電企業普遍缺乏“匠心”,身處當今視效率為生命的互聯網時代,很多企業帶著浮躁的心態做事,盲目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即時效益,因此難以打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家電精品。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美的方洪波在出席中國互聯網+博覽會高峰論壇時就表示,美的利潤增長依靠的不是互聯網。他認為,傳統制造業依然大有可為,根本出路在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這方面,日系家電的很多做法顯然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年初中國游客赴日本搶購馬桶蓋,在“狂熱”背后,驅動消費者的正是對日系家電品質的信賴。日本某品牌智能馬桶蓋要經受72000次的模擬用戶落座與120000次的便蓋模擬開閉,單憑這一點多數中國家電品牌就難以望其項背。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表示,對白電產品而言,品質、技術等基本屬性才是消費者更看中的,一味熱衷于營銷概念,標榜自身互聯網血統,其結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可以說,日系家電的工匠精神恰恰是很多中國品牌眼下所缺失的。
就在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目前,工信部與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這份綱要被外界稱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其中就提到將借鑒發達國家工業4.0計劃,在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在此背景下,提升家電產品品質,驅動創新升級,不僅是企業轉型與市場消費的雙重需求,而且也是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
日系品牌:以不變應萬變?
很多人思考一個問題,既然日系家電有品牌、有技術、有積累、有經驗,為何近年來頻頻在中國市場折戟?不可否認,歐美、韓國等競爭對手的圍堵以及中國家電企業的奮起直追,都給日系家電帶來不小壓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日系家電遭遇的并非單一企業的市場問題,整體低迷背后還隱含著戰略與文化層面的原因。
松下是最典型的例子,其在華擁有電視機、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多個業務板塊,對比可以發現,除松下洗衣機目前保持“堅挺”外,其它業務大都乏善可陳,有的幾乎已經絕跡于市場。
陸刃波指出,松下洗衣機能夠屹立于中國市場,根本原因在于其“國際化+本土化”的戰略。盤點松下電視機、冰箱等業務,無一不是日方掌舵,這就導致決策下達和市場反饋中間相隔“十萬八千里”,當市場呈現出某一方面需求,中方往往無權做主,需要層層上報,等到日方決策傳達下來,市場早已發生變化。
“經營能力不善,誤判市場走勢,這是導致松下電視在華潰敗的主要原因。”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認為,大企業病一直困擾著日系家電企業,決策能力低下,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反觀松下洗衣機的成功,則在于因地制宜,順應中國消費趨勢升級變化,研發設計顧客實際需要的產品,將消費者利益最大化。
逆流而上:敵人只有自己
對比國產品牌與日系家電的境遇,雖然兩者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但最大的敵人恐怕都是自己。美的方洪波曾指出,中國的家電企業在以前最美好的年華里失去了轉型升級最佳機會,轉型升級應該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但是沒有。如今,大家意識到過去中國家電行業大規模、低成本的商業模式失效了,中國家電企業在世界產業鏈地位弱小,主流產品做不了,高端產品也做不了,國際化水平低,品牌走不出國門,創新產品沒有。
對此,陸刃波認為,目前國內家電市場,炒作概念、過度營銷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年大大小小的發布會數不勝數,但真正走向市場、進入消費者家庭的創新產品卻少之又少,因此,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回歸務實的發展路線。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到國際化競爭中,當脫離了國內熟悉的環境,失去了政策、文化等方面的便利條件,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產品品質。
與中國品牌“仰望星空”的感慨相比,日系家電所面臨的則是走下神壇后的重新定位。過去的成功讓日系家電習慣于照搬海外的模式與經驗,而沒有關注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結果就是經營、戰略逐漸與市場脫節,導致有產品、沒市場,高不成、低不就。松下社長津賀一宏在公開場合就表示:“日本企業對技術和制造技能太自信了,我們忽視了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產品”。這樣的自省足以說明部分日系家電已經認識到問題所在,前有惠而浦中國這樣的“本土化”典范,身邊有松下洗衣機這樣的成功“試點”,或許日系家電未來將走上更加“接地氣”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