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華
來自歐洲的知名 家居 品牌宜家最近在中國又“火”了,不過跟以往很多時候一樣,這次的火爆同樣不是因為它的產品有多么吸引人,而是因為產品質量的負面消息:在北美熱售的家具“馬爾姆MALM”系列床頭柜及櫥柜因已壓倒并致死6名兒童,6月29日被宜家召回,但該系列產品中國仍然在售。宜家解釋稱,該系列衣柜符合中國國家標準,所以不召回,并無歧視。
真的又是中國標準惹的禍嗎?我們不妨來仔細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是這些企業“陽奉陰違”還是標準無辜“躺槍”。在此次事件中,針對“馬爾姆MALM”系列產品的召回,宜家給出的解釋均在強調產品只基于北美地區標準才召回,而在其他地區是符合標準的。
據悉,美國有關行業標準明確要求:(柜體)不固定在墻上時也必須不能傾倒。雖然并非強制性,但在行業標準中被明確規定出來。同樣為防止家具傾倒,我國兒童家具強制性國家標準《兒童家具通用技術條件》要求,為防止一些柜類產品在使用中傾倒,造成對兒童的傷害,要求所有高桌臺及高度大于600mm的柜類產品,應提供固定產品于建筑物上的連接件,并在使用說明中明示安裝使用方法。
對比來看,美國行業標準雖然非強制,卻明確提出了“不固定也不能傾倒”;而我國國標要求提供固定連接件和安裝說明。換言之,中美標準有別,似乎宜家在中國不召回是有道理的,正如有的網友說的那樣:“誰讓咱的標準落后呢!”
但事實遠不止如此,那就是宜家家具之所以在美國被召回,是因為“在馬爾姆抽屜柜傾倒致死的又一個悲劇在美國發生后,宜家美國發起了同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的討論,結果之一就是在北美地區進行產品召回。”
由此可見,宜家之所以在美國召回相關產品,并非是這些產品不符合美國的標準,而是因為這些產品在美國已經給多名消費者造成了傷害,這才是其召回的真正原因。而在中國,宜家卻拿標準說事兒,作為搪塞和不作為的理由,顯然是在偷換概念和轉移話題。因為決定某件產品是否應該被召回的,從來都不是標準,而是缺陷。
從宜家家具事件中不難看到,中美兩國對其產品的標準規定是不同的,如果宜家按照中國的標準在美國銷售其產品,其產品質量顯然是不合格的;同樣地,如果宜家按照美國標準在中國銷售其產品,質量也是不合格的。也就是說,宜家的相關產品在美國市場其實一直是按美國標準生產銷售的,之所以會在美國召回,是因為其產品在使用中造成了消費者的人身傷害,這種符合標準卻造成傷害的情況,更多的原因就是產品存在質量缺陷,目前采取的通用處理方式就是進行產品召回,常見的汽車召回就是這種情況,這也是召回制度出現的原因和初衷。
召回制度是針對已經流入市場的缺陷產品而建立的。所謂缺陷產品,是指因產品設計上的失誤或生產線某環節上出現的錯誤而產生的,大批量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或危害環境的產品。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最早出現在美國,美國的召回制度最先應用于汽車,目前他們已建立起一套較為成熟的產品召回制度。實行召回制度的國家還有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其中對于質量缺陷的認定和廠家責任的認定是召回最關鍵的核心。在發達國家,產品召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愿認證,強制召回”,一種是“強制認證,自愿召回”。我國目前也已經在汽車領域建立了召回制度,并探索擴展到更多領域,逐步完善我國的召回制度。
再來看宜家給出的理由——標準。標準是質量的準繩和判斷依據,依據自己國情的不同,各個國家都會制定自己的產品標準。在我國,如果相關產品不符合國家標準,尤其是此次宜家相關產品還是強制性國家標準,那么就違反了《產品質量法》和《標準化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換言之,如果宜家相關產品不符合我國的國家標準,那么對其進行的處理的方式就不是要求其進行產品召回了,而是要對其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了。
通過對召回制度和標準規定的分析不難看出,宜家家具在中國是否召回,跟中國采用哪種標準實際上是沒有關系的,也請有類似問題的跨國企業不要再拿中國標準與國外標準不同來說事兒,讓標準無辜“躺槍”好讓自己“洗白”。要知道,即使國家沒有強制性召回制度,對有缺陷甚至有可能對人身造成傷害的產品進行召回,是企業履行質量安全責任、保護消費者的一種表現,也是召回制度的最大優勢之一,很顯然,宜家此次在質量安全履責方面完全不“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