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將近,很多電商網站開展了五花八門的促銷活動。很多人在購置新家電時,都會面對一個問題:廢舊家電該如何處理?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正處于家電報廢高峰期,每年淘汰廢舊家電量達1億到1.2億臺,并以平均每年20%的漲幅增長。今年報廢家電預計將達1.37億臺。
調查數據顯示,現在我國2/3的廢舊家電仍是被社會上的小商販零星回收。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個別商販見利忘義,將本已超過安全使用壽命的家電當做二手電器再次出售,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二是大批廢棄的舊家電流入小作坊被粗暴拆解,比如用火烤線路板,用硫酸“洗”出重金屬,極易對環境造成污染。在小作坊家電回收干得不亦樂乎的同時,一些現代拆解企業卻因運營成本較高,往往在回收環節不敵小作坊,陷入“吃不飽”的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家電生產企業應積極發揮作用,扮演家電回收主力軍的角色。一方面,家電企業有比較成熟的銷售網絡體系,可以依托銷售商、維修點等渠道,有效解決家電回收“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家電企業通過“以舊換新”,可以增強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和消費黏性,形成家電消費更新升級的良性循環,對于企業能夠帶來巨大的利益回報。
在國外,廢舊家電“誰生產,誰回收”已經成為慣例。歐盟早在2003年就頒布了《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指令明確要求生產者應負責廢舊電子電器的回收和處理費用及回收處理設施的建設費用。日本《家用電器回收法》規定,家電生產企業必須承擔回收和利用廢棄家電的義務,家電銷售商有回收廢棄家電并將其送交生產企業再利用的義務。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生態環境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 推動家電更新消費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暢通家電生產、消費、回收、處理全鏈條。接下來,有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完善配套措施,引導更多家電生產企業認識到履行廢舊家電回收責任和義務的好處,從而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做到應收盡收,實現企業、消費者和社會的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