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柳州8月17日消息(記者梁瑜琳 見習記者滕艷嬌)“15輛無人駕駛車上路測試,廣西首批!”近日,廣西柳州市人工智能賦能無人駕駛場景展示會的消息,讓這座以“造國民車”聞名的工業重鎮再次引發關注。作為全國七大車聯網先導區之一,累計生產超3000萬輛汽車的柳州,如何在智能網聯賽道上蹚出轉型新路?帶著這份好奇,記者走進柳州的測試現場,實探當地無人駕駛從封閉園區駛向開放道路的真實軌跡。
場景落地:從街頭配送到工廠車間的智能滲透
清晨,柳東新區北港物流園調度中心的運營監測電子屏上,12個紅色箭頭沿街巷有序移動。廣西翃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城指著其中一個箭頭對記者說:“‘012’號車剛到碧桂園驛站,單程4.5公里,耗時22分鐘,這是它今天配送的第8單。”順著他的指引望去,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流,正追蹤著這輛無人物流車的每一次轉向、每一次減速。
調度中心的運營監測系統正實時跟蹤無人物流車的行駛軌跡(央廣網見習記者 滕艷嬌 攝)
通過顯示屏的實時畫面,記者看到無人物流車緩緩停靠后,車艙門自動彈開,露出里面整齊碼放的快遞與紙巾、洗衣粉等快消品。驛站工作人員掃碼取貨時略顯匆忙,忘了點擊“收貨確認”,不到1分鐘,調度中心的警報聲便響起:“‘012’號車停留超時,請核查。”“目前啟用的56個無人物流車站點里,不少老人最初總忘流程,現在經過培訓加短信提醒,效率提高了不少。”楊城笑著說,順手在調度平臺上補完了操作。
“012”號無人物流車行駛在道路上,執行快遞配送任務(央廣網見習記者 滕艷嬌 攝)
數據里藏著實實在在的變化:拿牌20余天,以“012”號為代表的12輛車已累計行駛1萬公里,物流成本下降了20%,“原來12條線路要3個司機輪班,現在1人管后臺就行,另外兩人轉崗做智能系統調度了。”從“012”號車的軌跡到整個物流網絡的重構,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算法對城市末梢服務的精準適配。
同一時間,廣西汽車集團的測試廠里正在上演另一幅智能圖景。移動充電機器人像“流動充電寶”,接到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訂單后,10秒內就能自主規劃路線,精準抵達車輛旁對接新能源汽車充電口;不遠處,無人巡檢車正用激光雷達掃描周邊,25厘米高的路牙和減速帶被清晰識別。“哪怕夜間巡邏,也能24小時預警。”集團無人駕駛業務負責人李龍杰指著車頂的無人機裝備介紹:“必要時能起飛偵查,實現地空聯動。”
廣西汽車集團場區,移動充電機器10秒規劃路線,精準對接新能源汽車充電(央廣網見習記者 滕艷嬌 攝)
具備車牌識別、違法取證、一鍵報警、應急指揮等功能的無人巡檢車,即將在柳東新區開啟24小時測試(央廣網發 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而在工業場景的深處,智能技術的滲透更為徹底。在上汽通用五菱廠區里,基于移動機器人構建起的高效物流體系——400余臺無人物流車在車間內自主穿梭,承擔物料轉運、工序銜接等工作。“廠里的貨架、叉車、工人,都是‘活的測試題’,這些場景訓練出的算法,都是從汽車制造的“老本行”里提煉出的智能經驗。”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無人物流車通過算法協同,讓生產流程更緊湊,物流環節的冗余時間被壓縮,運營成本隨之降低。
上汽通用五菱廠區,無人物流車自主穿梭,承擔物料轉運工作(央廣網發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技術筑基:從車輛性能到數據資產的全鏈突破
“柳州的路,專治各種‘不服’。”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智能移動機器人總監姚毅超的玩笑話里,藏著技術突破的底氣。企業測試場里,無人觀光車在20%坡度路面平穩行駛,激光雷達與攝像頭組成的“感知系統”360度掃描,在模擬雨天場景時,回波強度分析算法也能有效抑制積水反射干擾。
“這臺車在克拉瑪依魔鬼城跑了快2個月,而在河西基地廠區內已完成3萬次訂單作業,在技術可靠性方面,創造了高價值的運營紀錄。”姚毅超蹲下身指著底盤說,從1958年生產第一臺柴油機開始,企業積累的整車研發經驗,讓無人車底盤能抗住風沙、陡坡等極端環境。說話間,測試場的模擬障礙物突然從路邊彈出,車輛瞬間減速并播報:“前方有障礙物,已減速避讓。”
上汽通用五菱測試場,無人觀光車遇障礙物瞬間減速避讓(央廣網發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在東風柳汽的智能車間,L4級乘龍H5智能物流車的測試數據正在屏幕上跳動。這款已在方盛—柳汽基地跑過2萬公里的車型,通過車路協同技術,能提前 300米預判路口狀況。車身上的天線接收路側傳感器信號,能實時跳動“前方300米有行人”“紅綠燈8秒后變紅”等預警。“哪怕被大貨車遮擋,也能直接從設備端獲取信息。”技術人員說,這套系統事故率為零,今年更斬獲490臺訂單,“靠的就是把商用車的底盤優勢嫁接到智能系統上。”這種“老手藝+新技術”的組合,讓柳州在智能重卡領域搶占了先機。
這種車路協同的高效運轉,離不開統一平臺的支撐。在柳州市車聯網先導區運營單位——東城集團東科智慧公司,記者看到了正實時刷新數據的公共基礎服務平臺大屏。當地已建成的140公里智能網聯道路感知信息與近500臺智能網聯測試車輛的運行數據在此匯聚,形成動態更新的道路全息圖景。“原來一輛車要裝攝像頭、4個激光雷達、若干個毫米波及超聲波雷達才夠‘聰明’,現在有了路側設備幫忙,可大幅削減雷達數量及車端算力需求,通過攝像頭加1個激光雷達的組合就夠用,成本直降三成。”東科智慧公司董事長楊碩指著屏幕上的全息路口數據解釋,這種“車路云協同”的思路,正讓智能網聯的落地門檻不斷降低。“柳州市在全國眾多中小城市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其車聯網建設模式的可復制性較高,吸引了崇左、玉林等地紛紛前來取經。”
柳州市車聯網先導區公共基礎服務平臺大屏前,東科智慧公司董事長楊碩向記者介紹平臺相關情況(央廣網見習記者 滕艷嬌 攝)
當這些產業實踐與數據要素深度融合,更深層的變革開始顯現。在北部灣數據交易所,由柳州車聯網車端、路端、云端等海量數據資源加工形成的產品與服務,已作為“數據資產”上架,這些從實際場景中沉淀的信息,正通過市場化方式流動起來——車企用它優化算法模型,交警靠它調整紅綠燈配時,“在這些數據的幫助下,我們完成了廣西地市級首單數據資產融資,金額達2000萬元。”楊碩告訴記者,通過這樣的探索不僅初步構建起“數據閉環”,更推動了智能網聯數據資源的應用創新,讓智能網聯的生態邊界不斷擴展。
生態延伸:從單一場景到多域協同的未來圖景
北港物流園的倉庫里,翃芯科技的技術人員正為無人車調試冷鏈貨艙,籌備即將啟動的農產品配送測試。“已在縣域完成測試,下一步要打通城鄉物流鏈。”公司總經理楊城說,他們正與郵政、北港物流合作,推動無人車從快遞配送向多場景延伸。
這種生態的延展在多個領域顯現:廣州賽特智能的醫療配送、無人清掃機器人,已在30余城規模化應用,正依托柳州市場拓展“版圖”;廣西汽車集團的移動充電機器人不僅服務市民,還能給電網“調峰”、為無人機補能,讓農藥噴灑成本從每畝1.2元下降到0.1元;東風柳汽計劃三年內新增2000臺智能物流車訂單,創收16億元……
暮色中的柳東新區,調試完的無人車駛回車庫,車燈和遠處車間的燈火交相輝映。這不是簡單的“上車牌”,是給60年造車功底換了個“智能引擎”。從第一臺柴油機轟鳴下線,到如今智能網聯汽車的數據流在道路上奔涌,柳州的實踐呈現出清晰的軌跡: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依托的是對既有工業基礎的升級,讓積淀的工業基因在智能時代找到新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