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蘇寧與中國聯通宣布,共同開發智能 家居 產業“智慧沃家”,欲在互聯網電視購物、家庭安防、智能監控、家電控制、家庭醫療、 家居 娛樂等功能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京東略顯不同。由其推出的JD+政策,要打造開放而完整的智能產業生態鏈,并推動了一批創業企業和傳統硬件企業駛入智能領域的快車道。
聽似很炫,很科技感,但京東與蘇寧的利益動機卻完全一致。簡單概括,即是造“智能 家居 ”系統,打通關聯產業體系,憑借巨量用戶與銷售渠道資源,令制造商對其“稱臣”,最終一統“智能 家居 ”江湖。
但相比前者,小米與360不但動手早而且下手準。有意思的是,兩家公司的步調幾乎一致,除自造智能 家居 平臺系統外,更要為家電制造商先送上“甜頭”。
如3月19日,360宣布向家電制造商提供價格僅1元的“智能模塊”。簡單理解,傳統家電產品裝上“智能模塊”,也能瞬間升級,并與WI-FI聯網。當然,后臺系統只接入360智能 家居 開放平臺(home.360.cn)。
智能化“蝴蝶效應”潛藏3C全行業顛覆性升級渴望
面對全新的“智能 家居 ”概念市場,3C制造商、網企為何如群蛾撲火般壯觀?顯然,必有巨量的市場利益誘惑。
3月22日,京東提供本報的一份《中國智能硬件趨勢分析報告》,揭開了國內智能 家居 產品市場的消費狀態。該報告稱,2014年,京東平臺出售了866萬件智能硬件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80%,智能產品在售數量從數萬件上升到數十萬件。預期,2015年將有300億智能硬件市場“蛋糕”。
而京東對“智能硬件”的定義,不僅包括智能手機、電視,還包括智能手表、網絡盒子、導航儀、智能手環、智能濾油器,智能 家居 、網絡存儲、監控安防等。
足見,“智能 家居 ”消費市場不僅規模大、增長猛,更有傳統3C制造業難以企及的長尾產品線。
但相比前者,傳統家電市場空間卻在持續萎縮。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出口受阻;中國經濟“新常態”,抑制了更換新機的民眾訴求。就在這個3月,國內空調業前所未有的價格戰,一夜將價格搬回5年前。業界傳聞,某知名品牌庫存達3000萬臺之巨。
由此推理,“智能 家居 ”無疑是傳統3C制造業轉型突圍的爆發點。
河南省電子商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蘇峰對此認同,但他認為,真正催化3C制造業集體轉型利益動機,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加速應用,帶給企業顛覆傳統盈利模式、改善客戶關系的機會窗口。
張蘇峰舉例,格力賣空調全球第一,但它和客戶的關系只是買賣,但有了“智能 家居 ”系統,它就可“拴”住客戶,推廣、銷售更多的長尾產品,而且,可將單一的產品銷售盈利,轉化為開發邊際產品及開發關聯服務提取傭金。
這種判斷并不難找到注腳。近兩年,越來越多家電品牌開發的“智能 家居 ”APP,陸續登陸IOS與安卓兩大手機系統,如老板的智能油煙機,代用戶向電商或超市下單的同時,是否能從超市拿到提成呢?
不過,對于時下這場突發的“智能 家居 ”騷動,國內家電業資深觀察員劉步塵認為,短期內,不可能為市場帶來普及性消費的熱情。
在其看來,時值目前,“智能 家居 ”并未趨向于實現統一的國家標準。反而,家電業、互聯網業兩陣營都希望將“戰國烽火”越燒越烈。
“為什么操控‘智能 家居 ’系統的,只能是智能手機?難道未來,智能手機不會被顛覆嗎?”劉步塵認為,國內3C企業造跨入手機制造,即是“固守山頭”的短視逐利行為。而拋出“智能 家居 ”,成了各家公司在股市圈錢的好賣點。
國美電器河南公司某店長也認為,當前最新上市的“智能 家居 ”題材產品,價格偏高,功能還僅限于能夠聯網、手機操控而已。“鼓勵消費者換掉舊家電,需要智能度更高、操作更簡便、關聯度更廣的產品。比如,空調能從用戶智能手環上得知體感溫度,知道家里現在有幾個人、室內PM2.5,要不要除塵。”
綜上所看,至少在今年,中國3C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已為“智能 家居 ”領域創造了開始,也許競爭會激烈而混亂,但至少在鞭策整個行業保持創新激情,徹底摒棄傳統的“以價求勝、以量求位”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