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能否提供智能家電、智能 家居 整體解決方案?
WIFI能否提供智能家電、智能 家居 整體解決方案?這是業界正在熱議的問題,理論上沒有問題,不過當前WIFI能解決的主要是四屏這個區域,對白色家電及窗簾門禁等的控制能力是嬌弱無力的;另一方面,WIFI的不穩定性也是當前家庭互聯不能大量普及的一個原因;當然,最重要的還在于家庭安全方面,如果黑客入侵到指定家庭互聯網,這個家庭對于他們將不會再有隱私。
事實上,很多家電是不需要WIFI聯網的,藍牙或者紅外線對他們更適用,而強電弱電的控制更有這個領域自身研發的智能開關控制系統,質量和技術方面更具備優勢。
在剛過去的電子展會上,各種各樣的智能設備蜂擁而至,如有一種智能兒童床,能跟蹤孩子的睡眠;有一種機器人,可以幫助你清潔燒烤架。甚至還有一種設備,能檢測土壤中的水份,當作物需要澆水時,它能向你的智能手機發去短信提醒。
由于有太多的家電和 家居 設備可以聯網,如何統一管理?卻沒有一個管理這些設備的軟件和平臺出現。這個,將是整個行業的通病,也正是這些發展的不確定和統一性,使整個行業陷入怪圈,甚至嚴重的出現了行業跟風現象。
早在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和國標委便已頒布《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這份文件被認為是國內智能家電的首份標準。當時,這份通則被不少消費者期待的核心內容是,從低到高列出了5個智能評級,購買時能作為比較靠譜的決策參考。但到現在,這樣的智能評級已經淪為擺設。“我們的智能電視不分什么智能級別。”
然而,在本市諸多家電賣場中,不少銷售人員在銷售智能家電時也對這個評級一無所知。也有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這個規范更是“畫蛇添足”。形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這份標準只能算是一份“總則”,頒布后針對各個家電產品門類的“細則”再開始制定,但恰好趕上標準制定機構改革,最終“細則”也不了了之。更多的行業人士則認為,智能家電的內涵到現在還很模糊,家電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都在探索中,過早出臺標準很快就會被淘汰。
目前眾多廠家把智能當成第一招牌,但在使用價值上卻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編者走進各大家電賣場,眾多產品號稱的“高智能”功能聽著玄乎并不實用,反而操作起來很費勁,價格又貴出很多,也就是說,雖然百花盛開,卻沒有欣欣向榮。
那么單從這個“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編者認為它對智慧家庭比較相當穩定的一個明確的產業來看它是有助于解決資源,我們主要是數據的信息流封閉的問題,來推動從循序漸進到跨越式的發展。在整個過程中市場和產業發展中有一些突出的問題和一些建議,一個就是產業大、格局小,就是說這個產業是影響到全社會的信息化的方面,得他的布局和部署現在最缺乏的就是頂層的設計和推進,政府可能會出臺意見,不它不僅僅是消費端的關注,更多的還有制造端的推進。
另外一個是對智能電視或者其他電器而言,傳統的售后服務可以要轉向于售后指導,這一點,企業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與長期的戰略。4月15日,海爾U+智慧烘焙生態圈發布會后,編者就曾提問馬鋼先生回答了首款嫩烤箱的售后問題,馬總表示,在用戶遇到問題時,加入海爾U+微信圈,進行全面性的指導。售后,不能總停留在表層,而是深入性的去指導與解決用戶的需求,這些,家電類企業是否已經有強大的團隊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