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能家電“重頭戲”下遇尷尬(圖)
在三大白電巨頭的2015年年度報告中,發展智能家電成今年的重頭戲之一。但與智能電視等產品相比,智能白電的滲透率很低,價格也較高。
分析人士認為,合理的價格、良好的體驗、統一標準和生態建設是目前智能白電發展的四道門檻,價格和體驗業內可輕松跨越,但是標準和生態建設則需要產業鏈協同,需要一個較漫長的過程。
“在我個人看來,智能家電價格比普通家電高50%,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多智能體驗和增值服務,就可以成為一個價格引爆點,真正推動市場高速發展。”中怡康研究專家左延鵲認為,智能電視、智能音箱發展步伐較快,以其消費電子的特性能夠快速贏得用戶的喜愛,呈現出用戶感受多、操作余量大的特點。但是白電方面,雖然智能化同樣發展迅速,但是冰箱和洗衣機智能技術還需要完善,特別是涉及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合作伙伴的垂直整合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用戶端使用上的體驗就差了很多。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白點市場存在價格高、滲透率低,又欠缺標準化的現狀。
展望:冰箱或是突破口
左延鵲認為,2016年將是白電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其中冰箱可謂最具潛力,因為冰箱人機交互較活躍、24小時的運行,還有液晶屏設置。據中怡康線下月度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1~2月,智能冰箱零售額份額達到9.0%,與2015年相比提升了5.2個百分點。“中國智能家電已經進入市場導入期,任何一個新技術在剛剛導入時都是需要增加成本的,但是隨著該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智能家電的制造成本也會快速降低,目前來看,如果智能白電產品占有率超過20%就是一個大的轉型點。”
中怡康預計,截至2020年家電行業總產價值將達到2.2萬億元,其中智能家電帶動關聯產值將達到2萬億元。
在今年的展望中,三巨頭也都毫不例外地提到發展智能 家居 。格力表示布局智能 家居 大數據中心,加強智能 家居 產品及系統搭建的研發力度。美的表示要進一步落實智慧 家居 及智能制造戰略。海爾也表示聚焦 U+智慧生活平臺與互聯工廠與個性化定制平臺,建設智慧生活場景商務體驗的共創共贏平臺,構建互聯工廠生態系統。
三大問題
目前市面上各式打著智能賣點的家電層出不窮,洗衣機的有“i智能筒自潔”、“i智能創新水流”,冰箱可以“食材過期提醒”、“遠程控制”,空調也有“智能感應系統”、“APP遠程控制”等。不過怎樣才算智能,銷售人員也說不清楚。“智能就是能夠通過手機控溫。”日前在某賣場的某個品牌冰箱專區銷售人員如此介紹。
問題1:價格高但功能少用
記者看到,某品牌的冰箱中,凡是提供“智能”操作鍵的,規格差不多的情況下,一般比普通冰箱要高五成左右。又如某品牌新推出的智能洗衣機,價格在4000~6000元之間,而該品牌的普通洗衣機僅一千多元左右。
有產品經理說,智能家電只是增加了一個無線通信模塊,目前以WiFi為主,技術上并不難做到。不過由于市場策略原因,智能家電第一階段上市的都是高端機型,未來才會在終端和低端產品上體現,所以目前價格較貴。
有品牌空調的銷售公司人士坦言,對于家用的智能產品消費者并不是很買賬,公司推出的兩個智能空調系列,價格在5000~6000元,由于屬于高端機,價格都比普通空調要高,推出一年多以來,銷量只能說是“平穩”。
問題2:噱頭多致滲透率低
目前,格力、美的、海爾等白電巨頭都看上了智能家電這塊蛋糕,但至今智能白電的業績仍不夠理想。三大巨頭的2015年年度報告中,只有海爾提到了去年白電智能化的銷量:2015年海爾智能白電銷售實現210萬臺,同比增長169%;海爾優家APP自2015年4月份正式上線后,累計用戶數超過1000萬,活躍用戶數超百萬,但210萬臺的體量仍然較小。

該人士認為,目前市面上空冰洗的智能產品仍然停留在噱頭多一些,新增的功能并不能真正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所以消費者并不買賬。中怡康數據顯示,智能電視在2015年10月已經達到了76%,比2013年上升近30個百分點。但白電各類智能零售滲透率則都很低,其中空調為6.8%,冰箱為3.7%,洗衣機為5.2%。
問題3:智能化無統一標準“真正的智能化是所有家電在一個系統里協同工作,單個家電智能沒有意義。”家電人士如此表示。目前各大家電廠商都推出了智能 家居 平臺(APP),比如“美居”、“格力智能家電”、“海爾優家”、“G+智慧 家居 ”、“home connect”等,雖然不少平臺均宣稱能夠接入其他品牌產品,但可接入其他品牌的可謂鳳毛麟角。
各個品牌平臺各自為政,最終無法讓消費者感受到便捷,智能 家居 能夠互聯互通非常關鍵,沒有一個統一的接口標準,再智能化也是徒勞。博西家電中國公司總裁蓋爾克曾向記者透露,中國家電協會已經成立智能標準化小組,建立智能化標準,但標準制定是一個漫長過程。(何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