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3年之久的家電能效領跑者制度終于出來了。
日前,中國家電能效激勵政策——《家電能效領跑者實施細則》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上悄然公示。《細則》涉及平板電視、家用電冰箱和空調三大類產品,將對高能效的節能產品予以激勵。這也是自2013年6月我國高效節能家電補貼政策退出后的首個國家級家電新政策。
在家電市場整體疲軟之時,該項新政的出臺,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入圍門檻低,名額有限
節能認證、3C認證、二級能效、一年內省級以上產品檢驗沒有不合格案例、國內生產和銷售,這是節能領跑者制度對產品的入圍要求。對于國內絕大多數品牌而言,這幾乎是沒有門檻。不過,并非符合條件就能成為領跑者產品。無論是冰箱還是空調,根據容積段或制冷功率,最后只有10-20個產品型號被擬為能效“領跑者”產品。
與以往家電補貼政策最大的不同是此次能效領跑者計劃并未提及財政補貼。但國家將能效“領跑者”產品納入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實行優先采購。另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優先選用能效“領跑者”產品。
進口家電不享激勵政策
此次激勵范圍不僅較之前兩次家電補貼政策所涉及的品類明顯減少,而且作為四大類傳統家電之一的洗衣機未在激勵政策之列也出乎外界普遍預料。
此外,對于入圍激勵范圍的三大類家電產品也有明確界限,比如對冰箱就有嚴格界定,包括酒柜、嵌入式制冷器都不算在內。而電視機也僅限于液晶電視一種。空調器則僅限定于變頻空調。此外,此次激勵范圍僅限在中國本土生產的家電產品,這就意味著所有進口產品將無法享受這一待遇。而且方案明確規定,所有入圍的量產定型產品,政策年度內單個產品型號出貨不得少于1萬臺。■記者 楊迪
短時間消費者難獲實惠
資深家電觀察家劉步塵認為,優先政府采購,其實就是政府變相地補貼企業。這對于市場斷飲的企業而言,無疑是救命稻草。
相比于家電下鄉和節能惠民一個品牌動輒上百個型號入圍,領跑者制度顯得精簡了很多,而且這更加凸顯出優質產品和競爭力。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干預市場行為或導致不公。
湖南美的空調總經理吳雨認為,新領跑者制度的出臺,很難像之前“節能惠民”、“以舊換新”那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