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電業面臨洗牌
2015只有最后兩周就要收官,面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經濟下行房地產業不景氣、智能硬件受制于人、小屏手機的沖擊和互聯網企業的沖擊,讓彩電廠商倍感難熬。那么縱觀2015、2016的彩電市場將會有什么變化呢?
芯片來了 電視內容和服務被加大“沒有自己的芯片將永遠是二流廠家,更無法定義自己的原生產品。”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曾如是形容國內彩電廠商的窘境。日前,海信發布了自主研發的SOC級畫質芯片Hi-View Pro,此舉也將終結7000萬臺中國彩電沒有中國“芯”的歷史。
“國產芯”將大幅降低畫質芯片的成本,從而降低彩電價格。創維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枝表示,明年液晶電視面板供過于求的情況加劇,再加上國內彩電銷量不增長,以及眾多新品牌加入,2016年彩電價格戰會更慘烈。
盡管今年彩電市場頗不景氣,但一個利好消息是三星重回OLED市場。劉棠枝認為,明年是OLED電視的推廣年,0LED電視的成本、售價都會下降。記者了解到,創維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半年報中顯示,毛利40.2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1.4%,主要是4K、超輕薄電視做的貢獻。
另外,明年彩電廠商除了推OLED電視外,還將擴大內容和服務的運營收入。
網企參戰 智能電視價格還要拉低
12月2日,暴風TV推出首款互聯網電視“暴風超體電視”,這是繼今年PPTV智能電視、聯想17TV、微鯨智能電視后,又一家互聯網公司涉足電視行業。
數據顯示,2014-2016年的彩電市場整體容量約為4500萬臺,增長空間緩慢且有限,目前國內互聯網電視品牌數量超過十家,僅今年造電視或宣布造電視的互聯網公司就有5家,參與造電視的各類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之和已經接近二十家。互聯網企業介入的直接結果是攪動了市場格局,壓低了彩電的零售價。
今年8月,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高素梅表示,互聯網企業進軍智能電視制造領域,以內容收益補硬件低價的模式,顛覆了原有的價格體系,大幅壓縮企業利潤,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高素梅說,智能電視機全行業均價降幅已超過30%,使傳統廠商將約300億元利潤讓渡給用戶。
“跟手機有些類似,現在各家造的互聯網電視在硬件上都差不多,模式上也大同小異。”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電視之所以價格相對低,原因在于用內容補貼硬件,沒有過多硬件包袱加身,內容成為互聯網企業造電視的核心優勢。
專家觀點 猛烈的價格戰,彩電業將面臨洗牌

奧維云網(AVC)預測的數據顯示,2015年彩電市場的整體容量為4503萬臺,同比微增0.9%,這與2014年彩電市場的情況相差無幾,“現在國產品牌基本上已經把外資品牌打跑了,剩下的市場就是‘中國人打中國人’了。”業內人士說。
創維集團彩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在2015/16財年中期業績媒體見面會中預測,明年彩電行業供大于求的局面還將加劇,可能會倒下一些品牌,行業的整合可能會提前到來。
易觀國際分析師楊帆認為,受目前整體市場容量和監管政策的壓力影響,互聯網電視發展緩慢,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銷量并不占優勢。對于未來的市場格局,楊帆認為,鑒于未來年輕群體及互聯網電視品牌的成熟,這一格局會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