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中山觀察2015年9月1日一版截圖。
9月1日,南方日報中山觀察推出深度調查報道——新型專業鎮大調研之《黃圃鎮如何從“配角”晉級“主角”》,聚焦經濟新常態下黃圃家電產業的轉型發展。報道刊發后,引發區域和行業的廣泛關注。基于此,黃圃鎮鎮長黃順歡近日接受本報專訪,就黃圃家電產業的現狀、定位和未來發展進行深度對話。
聚焦細分市場是小微企業不二法寶
南方日報:在采訪中發現,一些中小企業通過聚焦細分領域,打造隱形冠軍來尋求突破,比如連邦電氣。在家電產業步入成熟期和自由競爭階段后,聚焦細分領域是否是中小企業成功的一條有效路徑?
黃順歡: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是工業4.0后工業產品特點,深耕細分市場已成為家電企業的“默契”,如TCL集團推出迪士尼兒童電視、容聲推出卡通洗衣機等。當前,80后、90后是消費的主體,新生代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決定了他們“舍得花錢購買專有服務”,由此帶動家電細化市場的變革。
中小家電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只有做一些大企業關注度不高的產品,并且做成精品,才能有新的機遇和發展。我認為中小家電企業未來專注做好細分市場是新常態,是不二法寶。
南方日報:黃圃小家電交易會作為行業的風向標,為眾多中小企業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平臺。然而,大多中小型企業超半數訂單依靠家電展,也凸顯出營銷渠道單一的現狀。對此,您如何評價?
黃順歡:中國小家電交易會已在黃圃連續成功舉辦了19屆,我鎮的眾多中小家電企業踴躍參加展會,并從中收獲訂單。但中小家電企業也在轉型升級中積極拓展渠道,家電展并非唯一路徑。
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拓展營銷渠道是眾多家電企業的較好選擇。我們調研發現,黃圃有超過一半做成品的家電企業開展了電商業務,156家家電企業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開設網店。巧太太衛廚、榮德電器等企業年度電商銷售額已在2000萬元以上。顯然,家電企業也在積極謀求轉型,已不滿足于僅從家電展獲得訂單,做“世界市場”是其不懈追求。
實施名牌戰略打造橄欖形產業結構
南方日報:就整個行業來說,格蘭仕黃圃基地的龍頭帶動作用顯而易見,但10億級家電企業缺席,億元以上企業稀少,也反映出了黃圃自主品牌和中堅企業的缺位。對此判斷您是否認同?在培育自主品牌龍頭企業方面黃圃有何規劃和舉措?
黃順歡:黃圃鎮家電產業是“一大眾小”的結構,格蘭仕一枝獨大,其他的都是中小微企業,結構上存在一定缺陷,對產業發展帶來風險。我們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結構,從三角形變為橄欖形。
在培育自主品牌龍頭企業方面,黃圃進一步強化名牌實施帶動戰略,設立名牌創建專項發展資金,并與國家、省、市的相關獎勵政策匹配互動。鼓勵格蘭仕等龍頭企業率先實施綜合性品牌工程和多品牌工程,中小家電企業靈活實施品牌戰略,充分利用自己在國內外市場的優勢,采用品牌特許經營、品牌租賃、貼牌與創牌并行等多種途徑,擴大自身的規模和實力。
對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家電企業,從發揮名牌帶動效應、加大對企業技術支持、大力擴大名牌產品影響以及為名牌產品出口提供便利措施等方面,扶持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樹立企業創立名牌、名標的典型。
“123”助力黃圃打通家電產業鏈
南方日報:從整個北部家電產業集群來看,北部三鎮在產業鏈協作中的成效仍不甚明顯,其突出表現是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在您看來家電產業集群該如何基于產業鏈進行高效協作?在該產業集群中黃圃的優勢和定位又是什么?
黃順歡:家電產業的發展要尊重市場規律,通過市場達到資源優化配置。中山北部三鎮在家電產業發展中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伙伴,三鎮要發揮各自優勢,為家電這一中山優勢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黃圃在中山家電產業集群中的優勢和定位可總結為“123”。其中,“1”是指一個中心,即建設中山市家電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2”是兩大平臺,即建設人才培養平臺和智能制造平臺,主要是解決產業鏈中人才和制造的問題。“3”是三大基地,即打造空調基地、微波爐基地、廚房電器基地,主要是解決產業鏈中品牌和營銷的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 黃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