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享新潮流,共享經濟下的共享家電能走多遠)
無論我們現在身處哪個城市,小黃車小藍車等這些名詞,對大家來說,肯定不陌生。就這樣,2017年的開始,共享單車這個名字,便大火起來。共享經濟,就這樣在中國突然蔓延開來。
那么到底什么是共享單車?什么又是共享經濟呢?
共享經濟,即指的是民眾公平、有償的共享一切社會資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經濟紅利。此種共享在發展中會更多的使用到移動互聯網作為媒介,能讓商品、服務、數據(資源)及(人的)才能等具有共享渠道的經濟社會體系。
那么共享單車則是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用戶可前期通過押金和付費等形式來達到騎乘的目的,其也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 用戶打開共享單車APP,就可以查看附近可租用自行車的分布圖、可以進行預約等。找到自行車后 , 用手機掃二維碼即可開鎖騎車,騎行結束后將車輛停放在道路兩側可以停放自行車的區域 , 鎖車即可完成使用。
這樣的一種形式瞬間風靡,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共享單車,正是擊中了用戶內心的想法。當我們不想走路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花最少的錢,便能節省最大的時間,那么,誰不想這么去做呢。共享單車模式,瞬間鋪遍全國,成為最火的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火了,大家看出了共享經濟下的市場,紛紛投資共享模式,其中共享充電寶以陳歐與王思聰的辯駁而讓大家熟知與關注。當然,共享洗衣機也逐漸顯露在大家眼前。
共享洗衣機模式完全符合共享經濟的理念,主要三個維度:
1、剛需。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換洗的衣服,懶的人就需要洗衣設備來洗衣服。所以這個共享洗衣機絕對是剛需。
2、消費頻次高。一般一個人每個月都要換洗6~8次衣服,平均3~5天一次,所以洗衣頻次相當高。
3、客戶群體固定。大學校園,學生群體是固定的,假如你優先搶占大學宿舍樓,那么這整棟樓的資源都是屬于你的,一個都跑不掉。一間宿舍一般住4-6人,一棟宿舍樓一般有上千人,一臺洗衣機一天至少會有20次被使用。
那么,因為市場存在一定的需要性就能說明共享洗衣機能像共享單車一樣大火?其實不然。
在共享洗衣機一出來,便迎來了大家的質疑。因為在被稱為“共享洗衣機”之前,“自助洗衣機”這個稱號和“自助洗衣”這個業態已經存在近20年了,從2015年開始,手機APP操作、微信/支付寶支付的海爾“智能自助洗衣機”橫空出世,2017年,冠之以“共享洗衣機”。這種模式的洗衣形式其實很早之前都存在的,而且所洗的衣服雜亂,用戶不能保障洗衣是不是特別健康成為了大家探討的話題。
小編以為,在這個共享經濟的大前提下,無論任何形式的共享,都應該基于本著為社會服務且不阻礙社會發展為前提。共享洗衣機的產生充分說明它還是具有相當可觀的市場,但,若要持續做下去,應該具有長遠的考慮以及為用戶解決各種疑問并能提前預料解決未知事情的能力。例如共享洗衣機模式,我們如何對用戶分類,衣物的混合會不會對用戶身體產生影響,形成交叉感染等這些問題,都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即使它不能像共享單車那樣每個地方都會有,那是否可以針對特有的人群,特有的區域而進行共享洗衣機的鋪設呢,這應該是每個人想進入共享市場的人應該考慮的,而非一味的去追逐當下共享經濟市場的占有率。
共享洗衣機的出現,我們能否預料到,家電行業其他種類是否也會逐漸出現共享模式呢?如我們可以在景區看見共享烤箱,看見共享的實用家電。家電也開始實行這種模式,那我們的生活豈不是豐富多彩,在好玩的同時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共享單車,為我們開了歷史的先河,那么共享家電,是否也會逐漸開展下來呢?讓我們盡情展望,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