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年,大宗商品漲價的消息時不時蕩起一陣波瀾。家電制造受大宗原材料漲價效應明顯,自身利益的損益十分突出。因此家電業對這樣的消息反應敏感。
馮同||撰文
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報道和分析,在媒體上已經成為常態。漲!漲!漲!已經麻木了人們的神經。
壹
經了解,從2020年6月開始,截止2021年2月,銅漲了38%,鍍鋅板漲幅超40%,塑膠漲了35%,鋁材漲了37%,鐵礦石漲了30%,玻璃漲了30%,鋅合金漲了48%,不銹鋼暴漲45%,紙箱漲了20%,泡沫包裝漲了15%,IC漲了100%。
實際上,從2020年以來,,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南美、澳洲等地的金屬礦開工不足,加上美國加速印鈔,導致全球上游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國內主要依靠進口的石油、鐵礦石、銅、塑料、核心電子元器件等多種原材料價格同比大幅上漲。
況且,全球很多的不確定因素是無法預測。比如,昨天臺灣榮集團旗下的一艘巴拿馬籍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導致運河堵塞。再次導致石油等大宗商品的j價格波動。這樣的事件是神仙都無法預料的,不確定性就是如此。
至原材料持續漲價。不怕漲,就怕持續漲。此輪緣于美國放水而起的漲價,是從2020年6月份開始,至今漲幅已經不小。且沒有停歇的意思,仍然呈現上漲的態勢。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只要美國仍然加速印鈔,大宗原材料漲勢就不會停止。
貳
原材料漲價漲了這么多,對于家電企業來說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承受原材料漲價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至少,家電行業除了彩電是因為面板供需原因漲價明顯,絕大多數家電行業還沒有明確的漲價信息。
不是家電企業們不想漲價,是身處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下,能夠得以生存求得平安已是不易,漲價若裝不好,丟了市場份額怎么辦?市場規模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企業立足市場的本錢。本錢都沒有了還怎么說生存。
企業家們所說的市場環境,就是家電已經一個十分成熟,行業格局相對穩定,且行業產能遠大于市場需求的環境。在一個供過于求的市場上,率先漲價就意味著失去市場,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輕松繳械。
此狀況下,唯有等待觀望是最佳的選擇。
叁
對于原材料漲價,對于家電行業來說確實壓力不小。也是剛才那句話,漲價不怕,就怕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漲,持續不停的漲。這樣持續漲下去,絕大多數企業是無法承受的。傳導到終端產品上是必然的。
不過規模大的企業與規模小的企業承受壓力是不一樣的。市場上不是常有句話嘛!船小好調頭,船大抗風浪。現在實際上就是體現船大抗風浪的時候,大規模一般都還是巋然不動,小規模企業早就按奈不住。
像格力、美的、海爾這樣規模的企業,肯定要比規模小的企業對原材料漲價承受能力強很多。去年底,美的一位高層就給家電魂說,原材料漲價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我們暫時不會跟著終端產品漲價,我們可以通過提高效率等內部管理來消化漲價因素。
實際上格力一位高層也曾說過,像他們這個規模的企業,原材料從采購到用到生產線上的時間周期很長,至少要在半年之上。也就意味著原材料漲價半年后才能傳導到規模企業中。況且現在規模企業對大宗原材料都采取了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在一定時間內也可以緩解漲價的壓力。
不過規模小的企業就沒有這么幸運。雖說他們船小好調頭,但抵御原材料漲價的能力顯然要弱。小企業一般的原材料采購周期多則3月,少則1個月,生產成本與原材料緊密結合。原材料價格一有波動,馬上就會體現在這些企業的制造成本上。
肆
不過這次大宗商品造成的原材料漲價已經持續近9個月了,并且累計漲幅已經很大。規模小的企業已經是在嗷嗷叫,規模企業雖然沒有明確說漲價,但是遭遇的成本壓力也凸顯出來。正處于價格漲與不漲的兩難境地。
畢竟,美國刺激經濟的政策還在加碼,也就意味著在美元貨幣在全球放水。這樣的話,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堅挺是可以預期的。那么,原材料繼續漲價還在進行時。倒逼著家電企必須做出價格調整。
但是,在這樣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市場上,漲價對市場競爭并沒有好處。特別是那些規模企業,原準備以不漲價來壓制小規模企業的生存,達到行業洗牌的目的。但是,持續上漲的原材料沒有停止的跡象。再不漲價,規模企業也有撐不住的時候。
漲價不漲價,確實到了家電龍頭企業們進退兩難的境地。何去何從?考驗著這些規模企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