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晚,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江蘇省、南京市國資牽頭成立的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聯合華泰證券、阿里巴巴、海爾、美的、TCL、小米等投資人,將獲得蘇寧易購 16.96% 的股份轉讓。
股份轉讓完成后,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淘寶中國、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有限合伙)將分別持有 20.35%、19.99%、16.96%、5.59% 股權。公司將處于無控股股東、無實控人狀態。

公告顯示,淘寶中國對蘇寧易購持股比例維持 19.99% 不變。此前,市場有傳言稱 " 阿里將收購蘇寧大部分股份 "。由于公告中未披露阿里在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中的持股比例,因此阿里對蘇寧的持股情況難以計算。
幾乎在同一時間,深圳國際以 148 億收購蘇寧易購 23% 股份的計劃宣告 " 破產 "。5 日晚間,深圳國際宣布,因與蘇寧易購股東方未能就商務合作條件達成最終協議,最終決定終止潛在收購事項。
主業盈利能力低下
股權轉讓背后,是近年來蘇寧易購一系列資產運作,卻無力扭轉虧損局面的現實。而江蘇國資及小米阿里等一眾資本,或成為蘇寧易購的 " 最后一根稻草 "。
7 月 5 日,蘇寧易購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 25 億至 32 億元。2020 年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 年全年凈虧損 42.75 億元,同比下滑超 140%。實際上,把時間范圍拉長,2014 年至 2020 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 -12.52 億、-14.65 億、-11.08 億、-0.88 億、-3.59 億、-57.1 億、-68.07 億。
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蘇寧易購長期以來的入不敷出,尤其是蘇寧易購的主業務電器零售盈利能力長期低下。
早在 2010 年,蘇寧便確立了線上線下融合轉型戰略,可以算是較早嗅到了電子商務的風口。兩年后," 蘇寧電器 " 轉型為 " 蘇寧云商 ",公司希望在線下實體門店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線上渠道來擴大流量。
但蘇寧一方面受困于薄弱的線下零售經驗,另一方面又被京東、阿里發起的價格補貼戰所裹挾。加之在物流體系建設、商品豐富程度上難以與京東、阿里匹敵,因此被逐漸甩在電商賽道后面。
隨后,蘇寧又在線下門店上加大投入,到 2018 年底自營門店蘇寧小店及零售云家加盟門店數量一度超過 1 萬家。不過這一舉措的效果并不理想。蘇寧 2019 年年報顯示,蘇寧小店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至股權出售日 6 月 24 日止,業績虧損約 22.1 億元。
" 燒錢 " 擴展其他業務
另一方面," 燒錢 " 擴展體育、文創、金融、地產等其他業務板塊,一路收購不斷讓蘇寧處于 " 放血 " 狀態。

尤其是在體育板塊,蘇寧于 2015 年收購 PPTV(后改名 PP 體育),于 2015 年以 5.23 億元接手江蘇足球隊,于 2016 年收購國際米蘭俱樂部 70% 股份。在其他領域,先后收購天天快遞、37 家萬達門店、家樂福中國 80% 股份,并入股努比亞、錘子手機、今日頭條、體奧動力、懂球帝、龍珠直播等公司。有媒體統計,從 2015 年到 2019 年,蘇寧的對外投資總額合計 716 億元。
但是這些收購來的業務并沒有給蘇寧帶來良好的收益。
PPTV 主打體育賽事,需要砸巨資來購買賽事版權,且與視頻行業的其他對手一樣,沒有穩定的營收模式。在這種情況下,2013 年底,蘇寧入主 PPTV 之后,2014 年蘇寧云商虧損 14.58 億元中,PPTV 聚力就貢獻了超三成的虧損額 4.85 億元。
天天快遞自 2017 年被蘇寧收購以來,虧損額也持續擴大。從 2017 年凈虧損 5.81 億元,到 2019 年凈虧損 17.86 億元,整整翻了 3 倍有余。而家樂福被蘇寧收購前,2017 年和 2018 年的虧損額分別達到 10.99 億元和 5.78 億元。
隨著江蘇國資聯合產業巨頭入局蘇寧易購公告落定,市場似乎對蘇寧易購釋放出一定的積極信號。根據公告,江蘇國資及多元資本的加入,有助于公司恢復授信至合理水平,增強公司穩定性、流動性和運營效率。7 月 6 日,蘇寧易購復牌后一字漲停,總市值超 570 億元。
不過,蘇寧易購能否 " 起死回生 ",還需要看后續的市場表現。
ZAKER 新聞出品